当前位置:首页 > 五河动态 > 社会之窗

防震减灾故事 ——16万公里的旅程

发布时间:2024-08-29 08:47来源:五河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字体【  

2024年2月5日,农历小年,张旭吃了一口热饺子便驱车前往女山地震监测中心。车辆在“冻雨”的路面上不断打滑,平时20分钟的路程硬是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

“这条路来来回回跑了20多年,一开始是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现在开车,每天要去观测井采录数据,现在感觉闭着眼都能走到观测井。”

20多年里,他骑坏2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骑行距离超16万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4圈还要多。

皖11井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境内的郯庐断裂带附近,是国家地下水重点观测网点之一。张旭1995年退役分配到五河县地震监测中心,负责该井的观测工作。封闭的观测井房环境简陋,条件艰苦,每天一个人与仪器设备打交道单调枯燥,他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坚守着岗位。在2016年数字化投入使用之前,他像在部队出早操一样每天早晨准时起床,在规定的时间前骑行11公里赶往皖11井采集数据,然后骑行返回单位完成数据处理与上传,为中国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提供连续、可靠、完整的基础数据。

29年的时间里,他没有节假休息日,克服家庭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2010年,年迈的母亲不慎摔倒,造成胸肋骨折,作为长子,他晚上在医院尽心尽力陪护,白天交待好弟弟妹妹又出发去观测井,从未影响工作开展。家人们偶尔谈及于此,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你们多理解”。2007年1月,暴雪致使道路无法通行,张旭硬是踏着冰滑的路面,早起步行三个多小时在规定的时间赶到观测井,回到单位后鞋子湿透、脚后跟磨烂,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了。2013年8月,五河县淮河大桥危桥改造实行全封闭,为了保障观测数据不中断,他每天都冒着高温徒步过桥赶往皖11井。狭小密闭的观测井房里如同蒸笼,汗水浸透的他依然坚持着完成观测任务。事后同事们劝他不要这么拼,张旭却轻笑着说:“嗨,比起在部队上扑救山火,这些不算啥。”

通过和同事们共同的努力,皖11井从2008年截至2016年停测连续8年获全省地下水观测资料综合质量评比第一名。

张旭常说,我们地震工作者,肩负着为人民站岗放哨的重任。




随着各项地震监测设备陆续数字网络化,2016年之后,张旭的工作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为有效增强师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 “一根筋”的他把提升学校应急处变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他查找资料制订应急疏散演练计划,编写演练脚本和设计演练科目,主动联系指导五河二中开展示范学校创建,最终该校成功创建蚌埠市第一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初战告捷后,张旭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推动示范学校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截至目前,五河县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1所,省级示范学校5所,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个。

他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工作拓展方向,线下线上同步,和同事们共同打造五河县科普教育的“金字招牌”。




为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面作用,张旭又“一根筋”围绕着新建的科普馆做起了文章。他提议把科普馆作为乡镇旅游开发的新景点,吸引周边群众、企业和社会团体参观体验地震科普馆来助力乡村振兴。近5年来,累计接待群众团体百余次,参与人数超万人;他还主动联合教育部门把科普教育融入研学项目,组织“进校进馆”科普讲座30余次,参与学生约5000人次;做好线下科普的同时,他又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防震减灾知识竞答活动,累计参与活动逾1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线上科普效果。五河县地震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度获“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度获“蚌埠市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张旭始终植根于防震减灾的最基层,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始终保持“一根筋”的劲头,退伍不褪色,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所在的五河县地震监测中心连续14年被评为安徽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5次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2023年获安徽省地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河县2020年成功创建安徽省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