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节庆习俗

发布时间:2012-10-17 00:00来源:五河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字体【  
    五河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地带,集中国南、北方传统文化之于一体,并揉合南北方文化所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节庆俗就是重多习俗的代表。节庆当中,以年俗为最。
    春节是本地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俗称“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直至新年农历二月二,这期间都算“过年”。迷信的说法,进了腊月,处处有神,说话、办事都要讨个吉利。腊月开始,年味就越来越重了,外出打工、上学和工作的人们陆续回家,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准备元宵面,腌制腊味,大人小孩添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称“小年”,这天人们吃扁食(饺子)、元宵,庆祝灶王爷上天为人间祈福纳祥,也就从这天起,“过年”就算开始了。到了二十八九,家家杀鸡,宰鱼,煮肉,扫门庭,蒸馒头。馒头蒸得足够吃十多天,有的家还把馒头里面放上硬币,谁吃到了,谁幸运,将来能当家,干大事。
    三十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忙活准备中饭,中饭之前贴春联,放鞭炮,中午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吃一桌丰盛的年饭。大年三十中午吃饭不烧汤,按老辈的说法,“大年三十不泡汤,来年粮食打满仓”,中午要泡汤,来年的庄稼就全“泡汤”了。下午,妇女在家剁馅子、和面,包扁食和元宵,男同志则相互窜门、打牌,赶热闹。晚上吃过扁食、元宵后,家家户户炒花生、瓜子,炸炸果,以备待客和过节自家食用。晚饭过后,一家人在一起守岁(如今都在一起看春晚)到子时。子时一到,家家户户放鞭炮接天神,祈求来年好福、好运气。
    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家家放鞭炮(家有丧事三年内不放)。小孩挨家挨户向近门的长辈磕头拜年,各家则将准备好的糖果、花生拿出来待客,每到一家兜里都要添些花生糖果,家庭条件好的长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初一这天,家家不动剪刀,不扫地,不涮锅,防止财气、福气被剪刀剪了,扫跑了,涮没了。所以,这天早晚吃扁食和汤圆,中午馏馒头吃剩菜,锅碗都不用涮。
妇女在旧社会最辛苦,一年忙到头,按旧习惯,从初一到初六不动针线活。所以,从初二开始,家家户户接姑娘(过门的女儿)。少姑娘初二接,老姑娘初四、初六接。姑娘在娘家不能超过正月十五,超过十五死老公公。
    初五这天是“小年”,家家户户又要忙活一天,其三餐丰盛程度仅次于大年三十。初六一过,人们慢慢开始忙活了,一些人打点行囊,外出的外出,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花灯节”,人们扎花灯,吃元宵。在五河广大农村,晚上吃过元宵,小孩子则将灶台上一年一度快用完刷帚把子,系上细绳,点上火,到村外比着看谁丢的高;这天,乡下还有月下打果树、荡秋千的习俗。大人们在果树丫上系个秋千,小孩子荡秋千,大人则拿根扁担敲打树杆,边打边唱“打一千,砸一万,小车推推,牛拉担担”,祈求果树来年硕果累累,多得用小车推,用牛拉担。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五河民间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之说,所以过了正月,家家户户都忙着为小孩子剃“毛头”、剃“尾巴”。家中小孩娇宠的,逢六岁、九岁、十二岁剃“毛头”和“尾巴”,家中杀猪宰羊,请客办席酒,亲朋好友要去随礼庆贺。二月二这天,农村人早早起来,炒些杂粮分给家里人吃,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和晒场上围成仓形,中间放些杂粮,俗语说是“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一过,整个年就算过完了,农村多以这一天为春耕备耕的开始,新的一年又忙碌起来了。
    除此之外,五河还有端午节和中秋节比较隆重。端午节家家户户房门插艾,孩童手脖脚脖系红线,吃粽子,喝雄黄酒,大人用雄黄酒给小孩涂耳朵,祛风避邪。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农村家家户户炸炸果子,人们晚上月下吃月饼庆丰收。无论是端午节还是中秋节,其节庆氛围和人们重视程度,与过年相比,都差之甚远。(阮持银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政务微信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信

  • 政务微博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