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北狮子舞非遗保护挖掘
临北狮子舞非遗保护挖掘
3、活动时间:10月11日
4、机构地址:五河县中兴路43号五河县文化馆
5、联系电话:5032115
6、活动内容简介:
美丽的五河县临北回族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集镇,坐落在淮河北岸,人杰地灵,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说法。临北回族乡也是安徽省九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淮河以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临北狮子舞就起源与此。
临北狮子舞,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图腾、竞技等为一体,是一项综合性的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形式。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狮子舞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舞狮子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西胡人假狮子,刻为木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了当时舞狮子的情景。
临北狮子舞起源于清末。原始的狮子舞表演者都是回民、职业多为小商贩。一般三人表演,两人扮狮子,一人舞球,舞球者穿对襟裤褂,镶红边,脚穿布草鞋,用花鼓灯锣鼓伴奏,以[长流水]和舞蹈动作相配,标明了狮子舞浓郁的淮河文化地域特色。
狮子舞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活跃大众文化生活。狮子舞一开始就与人民大众结下了不解之缘。百姓们当时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没有其它的娱乐生活和精神享受,只能通过唱唱歌、跳跳舞来消除疲劳,打发时光,苦中求乐;二是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通过观看狮子舞的表演,可以启迪人们,做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人们不但可以征服,还可以编成舞蹈表演,供人们取乐,供人们消遣,试想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险阻不能征服;三是体现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能力。人为大千世界的主宰,具有创造历史、改造历史、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狮子舞就是人们千百年同自然抗衡、同凶险搏斗,体验、观察之后的文化成果。
狮子舞历经几千年的新老交替,特别是当多种文化形式“百花齐放”,令人目不暇接的今天,狮子舞仍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临北狮子1953年3月经层层选拔先后参加第一届华东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5年元月参加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大会,获演出奖、演员获表演奖,2003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30秒种的演出尽展临北狮子舞风采,新华社、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2005年正月十五合肥长江路上,临北狮子舞应邀参加全省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型踩街活动,临北狮子舞合肥长江路上的10里表演引来数万名合肥市民拍手称赞,省内外数家媒体紧跟采访。2018年参加第十四省运会开幕式表演,深受好评。
狮子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北方狮子舞的外型与真狮极为相象,全身狮皮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别。颜色以黄色为主,南狮造型、式样,狮皮颜色与北方不同,舞狮者身穿灯笼裤,上穿密纽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颜色以白为主。临北狮子兼有南北狮子的特点,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色为主,又称绿狮,狮子头是用纸浆和旧棉絮在凤阳皇陵(朱元璋父亲的墓,临北和皇陵相距不足20里)前石狮子的头上用脱胎的方法制狮子头型,然后油漆彩绘,制成一个嘴能张能合,眼睛能睁能闭、耳能扇动的狮子头。狮子皮用麻丝编成染成墨绿色。临北狮子舞风格清新,舞蹈动作欢快明亮、简捷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运用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的恰如其分。狮子舞表演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表演、四只狮子表演、八只狮子和十六只狮子表演,披上狮皮后,表演者看不到外边的场地和观众,由领狮人通过口中的哨子或手中的绣球指挥,或打滚,或做相互撕咬,或作相互亲昵状,或登上高台。难度较大的动作有狮子滚绣球,因两人合力表演的狮子必须动作协调,在上高台时,扮演狮身的演员必须掐住扮演狮头演员的腰部,叫好劲一跃方能登上去。
过去的狮子舞是地地道道地摊艺术,农村谁家有事,玩狮子的加锣鼓10来个人尽兴的耍上一番,搏得满堂彩,事主家或管一顿饭,或给两条烟,倒也皆大欢喜。现在农村办事不是放电影,就是请唢呐班,演唱几首流行歌曲,跳上两段说黄不黄的展示“人体魅力”的舞蹈,狮子舞市场萎缩,需求减少,导致演出队伍急剧下降,县市省需要民间艺术,也往往是演出一场回家后就悄无声息,每年的演出最多一两场,大多是为了应付和参加上边的演出,演员们往往都是临时抱佛脚,其基本功和艺术水准与过去相差甚远。
临北狮子舞的发源地为现在的五河县临北回族乡的临北村,东元村,西元村。人民公社和大呼隆时期,狮子舞演出、排练的演员们可以记工分,既可不消风吹日晒之苦,又可挣到较高的工分,农民学习排练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临北狮子舞曾遍及全乡10多个村,有的村甚至有三四个表演队,乡里、区里、县里每年举行的会演、调演更是刺激了狮子舞演员的积极性,现在这三个村的大部分村民由于淮河行洪的需要,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由于政府动迁房屋只给适当补偿,要盖新房,这三个村的村民绝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赚钱,留下的都是“三八”(妇女)、“六一”(儿童)部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没有人给报酬,狮子舞表演队伍日渐萎缩,狮子舞演出舞台日渐缩小,目前全乡仅有一个狮子表演队还在活动,不少舞狮人都纷纷外出打工挣钱,老一代玩狮人年龄大、体力差,心有余,力不足,无法登台表演,临北狮子舞面临困境。
临北狮子舞历经百年传承,延续至今,它的杰出价值有三点:
1、临北狮子舞是劳动人民文化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是精神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戏剧、曲艺、民歌等等无一不来自人民群众,做为民间舞蹈之一的临北狮子舞亦是如此。
2、临北狮子舞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生活的集中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没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一切创造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与天奋斗、与自然奋斗的过程中,发现总结了狮子的特性、特征,仔细观察了狮子的固有规律,创造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狮子舞。
3、临北狮子舞是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的集中体现。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故事传说都是群众凭借丰富想象力创造的一个个神话。临北狮子舞也是群众长期与自然界生物为伍,加上人性化创造的一个舞蹈,在舞蹈里表演者将狮子的喜怒哀乐渲染的淋漓尽致,刻画的活灵活现。
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和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临北狮子舞中的“狮子拜门”就吸收了杂技艺术中的“顶人”技艺,狮子滚绣球等精典动作都有着杂技的成份,另外在狮子舞领狮人的舞蹈中还吸收了武术表演中前后翻、空心翻等精彩的高难动作。
临北狮子舞的地方特色:一是阳刚粗犷,由于舞蹈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为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和表演者皆为男性,翻爬滚打、舞蹈动作幅度大,狮子舞后边的演员还要负重顶起100多斤搭档,体力消耗大,呈现出纯男性舞蹈的阳刚之美;二是刚柔并济,跌宕起伏。临北狮子舞既有威武勇猛的一面,又有温柔、驯服的一面,和人的交流动作多,有人情味,将狮子的兽性、灵活展示的活灵活现,情节上起伏、变化比较明显。
在当今时代多种文艺形式丰富多彩的可供人们选择的精神文化品种日益增多下,临北狮子舞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青睐。一是通过观看临北狮子舞可以给人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二是临北狮子舞对于增强演出所在地回汉兄弟民族的团结和友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三是丰富和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每次演出观众都有几千人,有效地抵制了封建迷信和赌博现象。
临北狮子舞吸收了北狮的特点,注重形似较多,演员们一旦进行表演看不到人为的痕迹,腿上裸露部分扎上和狮子皮颜色一样的绑腿,脚穿和狮爪相似的鞋,眼能眨,嘴能张、耳能动,如在野外遇见,人们会百分之百把它当成真狮子。
临北狮子舞基本情节有出山、盘坡、过桥、探涧,爬坡、登峰、产子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滚、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了狮子的温驯、凶猛、贪玩好斗的性格,颇具人情味,使人喜欢,使人怜爱,人们评论临北狮子舞拟形、舞情、传神、舞球者(领狮人)多用武术动作翻筋头、劈双叉、踢飞脚等一个个高难动作,塑造出一个驯狮人英俊勇武的高大形象,同时又和狮子做各种互相表达情感、情绪交流的动作,表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临北狮子舞造型姿态可掬,有打虎式、金鸡独立式等,动物的人性化得到展示和体现,人性和兽性完美结合。临北狮子舞在峰火连天的岁月,做为一种文艺形式曾发挥了唤醒大众、团结人民的重要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凤阳、五河、临淮关等地集会庆祝,当地文人给狮子舞表演队打出“睡狮猛醒”“中华醒狮”等横幅,表明了中国人民受人屈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临北狮子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其动作的难度,还是表现力,都十分丰富、系统。它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回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自古至今常演常新、经久不衰,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堪称淮河岸边的舞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