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2025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自评报告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抓手;是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走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五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2021年度,五河县在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连续3年在全市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等荣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五河县地处皖东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全县总面积1430平方公里,人口69万,辖14个乡镇,217个村(居),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
2024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30所,其中包括小学102所、初中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完全中学4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0306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4220人, 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689人;初中专任教师15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68%。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级标准,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政府保障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指标达标情况
对照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皖教督〔2018〕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的通知》(教督厅函〔2024〕10号)中评估指标要求,五河县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间节点和有关要求,精心组织,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达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申报要求。
(一)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7项指标,除了有7所学校各有一项指标达到评估标准的85%以上外,其它学校7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 (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
综合评估 |
|
L7 |
L8 |
L9 |
L10 |
L11 |
L12 |
L13 |
L14 |
||
小学 |
达标学校总数 |
108 |
108 |
108 |
107 |
105 |
108 |
108 |
108 |
达标学校比例(%) |
100% |
100% |
100% |
99.07% |
97.22% |
100% |
100% |
100% |
|
初中 |
达标学校总数 |
29 |
29 |
29 |
29 |
27 |
29 |
29 |
29 |
达标学校比例(%) |
100% |
100% |
100% |
100% |
93.1% |
100% |
100% |
100% |
2024 学年,我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 0.350017;初中综合差异系数 0.27349;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类别 |
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 |
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 |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
综合 |
L7 |
L8 |
L9 |
L10 |
L11 |
L12 |
L13 |
L14 |
|
小学平均值 |
5.5985 |
1.5228 |
1.10653 |
5.5714 |
8.81273 |
3691.2 |
3.7199 |
/ |
小学差异系数 |
0.37955 |
0.4650 |
0.44202 |
0.2497 |
0.26149 |
0.1528 |
0.4995 |
0.350017 |
初中平均值 |
6.35462 |
1.4150 |
1.02243 |
6.3518 |
10.9365 |
3659.5 |
2.9518 |
/ |
初中差异系数 |
0.2952 |
0.4484 |
0.25603 |
0.1604 |
0.21601 |
0.1621 |
0.3762 |
0.27349 |
(二)政府保障程度
对照政府保障评估指标,我县自评15项指标均已达标。
指标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自评情况: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通知(皖教基〔2017〕24号)精神,五河县出台了《五河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五政〔2018〕20号)、《五河县“十四五”中小学(园)布点规划实施意见》、《五河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五教〔2022〕94号)、《五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五河县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的通知》(五政秘〔2022〕97号)等文件,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确保教育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五河县教育局会同县规划、住建和财政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校统一调整规划布局,达到了城镇及人口密集乡村布局合理,就近入学。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自评情况: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通知(皖教基〔2017〕24号)精神,五河县印发了《五河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五政〔2018〕20号)。学校建设由县教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统筹规划、统一实施。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由县委编办根据城乡统一的国家编制配备标准(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为 1:19、初中为 1:13.5)核定基本编制,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教育装备由县教育局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配发。生均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保障,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小学745元/生/年(含25元取暖费),初中965元/生/年(含25元取暖费),特殊教育6000元/生/年(含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寄宿生额外补贴300元/生/年。2024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核付公用经费按照标准已拨付到位,占全年公用经费的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3: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
我县所有小学、初中均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基本达到“实用、够用、管用”的要求。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4: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
自评情况: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国教督办函〔2019〕30号)“近三年评估中,对于2010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其学校规模按小学、初中均不超过24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000人评估”,我县2024年个别学校因处于布局调整过渡期,略有突破。待2025年新建改建学校投入使用后,将有效消除“大校额”。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5: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自评情况:由于五河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进城购房、务工人员剧增,个别学校出现大班额问题,我县及时调整规划,2023年新建改扩建2所学校,2024年启动五河一中迁建项目(老校区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化解城区学校化解大班额问题),自2022年起动态撤并整合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49所,大班额问题正逐渐得到化解。
自评结论:基本达标
指标6: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自评情况:2024年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和教学点共24个,均按照100名学生标准足额拨付公用经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7: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自评情况:我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2024年春季在校生129人,按照生均6000元核发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8: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自评情况:我县2024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100913元,机关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95163元。2024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收入。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9: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自评情况: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教师3680人,其他工龄未满5年的540名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培训课时不少72学时,培训完成率为100%。全县教师主要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培训完成教师继续教育。每年7月份县教育局会同人社部门对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进行审验,对培训学时合格的教师继续教育证书进行盖章验印。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自评情况:自2019年起,我县认真贯彻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县教育局会同县编制、人社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进行统筹分配,动态调整,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2024年,招考聘用编内教师139人。通过“银龄计划”招募66名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1: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自评情况:2024年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为2182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288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3.2%;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177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为61.5%。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2: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自评情况:2024年全县在岗专任教师4220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4220人,持证上岗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3: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100%以上。
自评情况:2024年我县公办小学在校生46835人,其中城区和镇区公办学校34996人,全部就近划片入学,入学比例为100%;公办学校初中在校生20837人,其中城区和镇区公办学校18094人,就近划片入学18094人,入学比例为100%。各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相关的学科文化知识笔试或面试。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4: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8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自评情况:五河县每年下发高中阶段招生相关文件,明文规定全县省级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照80%的比例分配到全县初中生源学校,并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2024年度公办优质高中指标名额为1160人,分解指标人数928人,占比8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15: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自评情况:2024年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782人,在公办学校就读782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782人,占比100 %。以留守儿童之家为依托开展活动,全县5422名留守儿童得到关爱。
自评结论:达标
(三)教育质量
对照教育质量评估指标,9项指标中前8项我县自评均达标;最后一项“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此项工作我县于2025年1月已申报参加监测。
指标1: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自评情况:2024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数为7495人,三年前初中招生数为7519人,转入学生数为2774人,死亡学生数为8人,转出学生数为2834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68%。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自评情况:2024年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608人,入学601人,入学率为98.85%,其中送教8人,随班就读49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86人。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3: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自评情况: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制订章程,并在教育局备案,依据学校章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我县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工作,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装备都按城乡统一标准由县教育局集中采购配备到校。目前智慧学校建设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4: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自评情况: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5: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自评情况:2024年县教育局印发了《五河县2024年秋季学期智慧学校建设提升工作计划》等文件,建立和完善智慧教育激励机制,有效提升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能力,促进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程度。一是2024年度累计开展培训43场次,培训骨干教师2081人次,持续提升教师智慧教育能力;二是落实“周调度,月通报”考核机制,推动智慧课堂深度应用常态化,省级智慧教育“三节六课时”考核,全县义务教育学校100%完成。在蚌埠市教育局公布的智慧教育“四率”(备课参与率、授课参与率、教师机活跃率、学生机活跃率)综合得分中,我县位居三县六区前列;三是在2024年蚌埠市第四届智慧课堂优质课比赛中,我县有19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1人;在2024年蚌埠市信息素养提升活动中,我县有58人获奖,其中一等奖8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31人,其中1件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展评,县教育局荣获“优秀组织奖”。在2024年蚌埠市智慧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评选活动中,我县2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1人。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6: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自评情况: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党建带团建队建。县教育局党委所辖党组织共计103个,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达100%。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持续创新德育形式为载体,丰富德育内涵,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充分利用纪念日、校园节(会)、社团、团队等扎实开展德育活动,切实加强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2024年度,组织“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第31届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荣获市级一等奖15人,二等奖27人,三等奖35人;充分挖掘县内现有资源,安徽省聚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蚌埠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示范校)”,大新中心小学劳动基地培育成果参加了2024年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注重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五河县界沟村党史资料馆(五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五河县弥陀寺中学校史馆、五河县博物馆、五河县九和收藏馆(农具及农村生活用品展)、五河县雷锋文化陈列馆、五河县图书馆、五河县于圩烈士陵园等7个省级、市级和县级中小学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并以于圩烈士陵园、五河县博物馆、雷锋文化陈列馆为代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爱国主义等课程,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实践场所。
夯实校园文化,注重学校“三风一训”建设,校园硬件环境设计布置注重彰显教育性、艺术性、特色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推动学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校级现场展演,举办全县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校级现场展演学校达到100%。落实体育“三个一”工程,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场体育比赛、每学年一次校级体育运动会学校全覆盖。
五河县教育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文明校园创建,不断巩固和拓展文明创建成果。2024 年助力 28 所往届市级文明校园顺利通过复查验收;积极挖掘和培育校园文明建设新典型,成功推动7所学校获批市级文明校园和 7所省级绿色校园。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自评情况:印发《五河县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五办发〔2022〕1号)、《五河县深化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五教组〔2023〕1号)、《五河县规范公民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五教组〔2022〕1号)等文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规定课程,特别是音、体、美、劳动、书法、综合实践等课程。加强教学视导和教育督导,做到学校、班级、学生的课程表“三表一致”。
严格执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活动、有交流,其中劳动教育课占综合实践课程达到50%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8:无过重课业负担。
自评情况:印发《五河县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水平的实施方案》,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和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平均分别不超过60分钟、90分钟;安排学生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达2小时以上;家校配合保证小学、初中学生睡眠时间分别达到10小时、9小时。认真开展“双减”“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没有违规组织补课现象。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自评情况:按省教育厅要求,我县已申请2025年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四)社会认可度调查
社会认可度达85%以上,目前尚未开展。我县不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设立重点学校或重点班、“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等情况,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没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县域统筹,优化教育布局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五河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五河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五政秘〔2020〕1号)和《五河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五政办秘〔2020〕75号),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召开推进会,攻坚克难,对创建工作实施节点管理,有效推进。
2.科学规划布局。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确保我县教育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2018年五河县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规划人口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现状合理启动编制新一轮教育规划,完成《五河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五政〔2018〕20号)、《五河县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0-2035)》、《五河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五教〔2022〕94号),教育布局优化,结构科学合理。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升配置水平
1.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坚持财政保障优先,持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落实教育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2022~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为9.6398亿元、10.5189亿元、10.6452亿元,分别增长5.41 %、9.12%和1.2%。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约束,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序开展。一是县级投资1.5亿元实施新城实验学校新校区项目建设,现已完成立项、可研,正在设计规划。2025年2月底开工建设,2025年12月份投入使用。二是争取上级资金1345.7万元,实施2024年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4个,维修改造面积3.85万平方米,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争取2024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资金1057万元,其中,227万元用于设备购置,830万元用于实施五河县城关镇张庙小学等7个运动场提升改造项目,项目已全部完工投用。四是全县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3.99%,超额完成省级规定5%调控目标。五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印发《五河县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实施方案》(五政办秘〔2024〕21号),2024年,新撤并整合11所小规模学校。六是县教育局与宁波海曙区教育局持续深化战略合作,开展结对共建 。3月13日至16日,县教育局带领研训部门及有关学校(园)负责人一行12人,前往宁波市海曙区参加“月湖之约”主题教育论坛活动;5月26日至29日,邀请海曙区教育专家到五河县开展调研暨“送培送教”活动。七是“双减”工作全面落实。坚决贯彻中央“双减”决策部署,加强作业管理,有效管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落实了“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目标要求,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获评蚌埠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示范校;五河县大新中心小学、五河县武桥中心校本部获评蚌埠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校。
(三)优化队伍建设,筑牢教育根基
1.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落实《关于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五河县中小学校教师“双向选择、逐级聘任”工作实施方案》,4032名教师通过“双向选择、逐级聘用”方式被学校聘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
2.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持续加大人才引进。2024年共为全县中小学(园)招聘129名中小学教师,招募66名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为五河一中、高级中学招聘9名紧缺学科教育优秀人才。二是组织13名优秀青年教师和22名“虹城名师”“虹城名师培养对象”分别于4月下旬、11月中旬赴宁波海曙区跟岗学习活动。三是组织216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274人参加2024年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专题培训活动。四是组织4000余名教师参加2024年国家智慧教育信息平台寒假中小学(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完成率99.6%。五是着力培养名优骨干教师。2024年,1名教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教师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55名教师被评为“蚌埠市优秀教师”,15名教师被评为“蚌埠市红烛先锋”,15名教师被评为“蚌埠市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4名教师被评为“蚌埠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35名教师被评为“五河县优秀教师”,15名教师被评为“五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实施五大行动,提升教育内涵
1.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认真落实“五大行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德育形式,以开足开齐课程为抓手、以开展德育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书法、戏曲、诗词、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024年,五河县第一小学、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等28所学校获评市“文明校园”。充分利用五河县第一党支部、五河县烈士陵园、五河县博物馆、等本地红色教育资源,认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操和坚强精神意志。全县共有安徽省聚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种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申集初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东刘集镇夏集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双忠庙镇阮圩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其中安徽省聚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抓手,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推动我县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全县青少年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工作。积极举办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比赛,组织体质、书法、艺术挑战赛,开展中小学艺术展演和少年蚌埠艺术展评活动。2024年省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 60.22%,超全省考核要求。
2.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创优活力。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和安徽省《关于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五河县制定《五河县中小学(园)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方案(试行)》,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展“量化管理式”评估。二是深化课堂课程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重点,督导学校认真落实2022年新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力开展教学常规工作视导,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能力、学科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加强片区教研工作,积极推动城乡资源共享。坚持岗位研修与县域内片区教研活动相结合。全县中小学划分为12个教研片区,各片区学校教师同台竞技,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累计开课150余节,参与教师1600人次。在2024年蚌埠市教师“四赛”岗位研修活动中,我县荣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11人、二等奖36人、三等奖40人,荣获“解题能手”27人,五河一中、五河二中、五河新城实验学校、五河实验小学等四所学校荣获蚌埠市“四赛”教师岗位研修活动先进单位。
3.大力实施智慧教育。我县投入资金2.57亿元,建成126所智慧学校,主要配备超脑1040个、学生平板45663个、教师平板2684个、高中数字化实验室6口、创课教室2口、精品录播室6口、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11套、因材施教高中版129套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并实现与安徽省智慧学校平台互联互通。2020年6月智慧课堂建设投用以来,我县中小学每学期均能按照省教育厅开课要求完成任务,学科及开课率均达到100%以上。蚌埠市教育局2024年度智慧教育“四率”综合考核,我县位居三县六区前列。经市教育局专家组考核评估,我县第二中学成功申报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校。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县王玉梅等5位老师上传到“皖教云”平台的5节录制课,供全省中小学师生参考学习,获得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的证书。2022年4月开始,我县新集中学通过“专递教室”建设,与蚌埠九中、新疆皮山县固玛学校牵手联盟,形成跨省教研互动,实现“城乡共享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已开展互动活动100余次。
(五)彰显教育公平,提升创优满意度
1.打造公平教育。拓展义务教育资源,规范招生行为,巩固“零择校”成果,完善城区小学招生办法,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平台系统网上志愿填报和电脑摇号派 位相结合控制招生规模规范招生。
2.推动公平覆盖。截至2024年,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
3.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落实“一人一案”,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601人,入学率达98.85%;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子女不辍学、不失学。持续落实困难家庭学生“双摸排、双比对”工作机制,2024年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22229人3005.355万元;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定期督导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失学。
(六)加大合作交流,扩大辐射效应
1.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进知名教育品牌,积极引进江浙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协作帮扶等方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五河金陵育才实验学校区域影响力已经凸显,五河致远实验学校办学成效显著提升。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县教育局与江苏省泗洪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泗洪、五河两县教育合作,密切两地教育教学交流;与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结对帮扶战略合作,明确合作方式方法,定期交流互访,组织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合作交流。
2.积极开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皖北扩容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的实施意见》(皖政办发〔2024〕1号)精神,五河一中与安徽师范大学、五河弥陀寺中学与阜阳师范大学结对共建,切实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发展。
3.强化集团引领。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先后组建五河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五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县直机关幼儿园、新城实验幼儿园等25个教育集团,采取名校带弱校、老校带新校、县域校带乡村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和公平。
四、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攀升,教师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新招聘教师在能力、性别、学科等方面还不够均衡。
(二)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加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我县城区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学位供给相对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科学研判教育人口变化趋势,加大资源整合,县域城南新区以头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五河一中新校区建设为重点,县域老城区以一中老校区筹建义务教育学校为重点,加大学位供给,调整学区划分,有效解决“超规模学校”和“超标准班额”问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编制调剂、人才引进、新教师招聘、银龄计划、校长和教师正常交流轮岗等方式,多渠道缓解学校教师紧缺、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音体美学科教师不足问题,确保每一所学校开齐开足上好所有课程。
(三)加大资源配置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