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产业链前端提升农产品″含金量″
李向前 王岂
在五河县浍南镇的一片绿油油长势喜人的稻田前,该镇党委书记许德武高兴地说:″今年该镇不但7万亩优质′汉白玉贡米′被订购了,而且今年刚推广试种的2000多亩′五优8号′优质稻,在刚插完秧苗就被当地的一家米厂高于市场价3分钱一斤所订购″。在五河,像浍南农民采用良种良法的农民越来越多。如今,五河己有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着力点从后期深加工转向农业产业链前端,大力培育、采用良种,也就是从″苗娃娃″开始提升农产品的身价。
从源头提升农产品的″含金量″,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而单家独户很难有所作为,为此,五河县根据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原则”,该县结合农产品综合开发和国债项目建设,以调优结构,提升品质为重点,全面推行优质良种工程,从产业链条前端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并实施大区域连片,大规模生产,实现了千亩、万亩连片优质种植。在重点抓好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在城关、头铺、朱顶等镇发展和推广优质无公害果品和蔬菜生产,。形成了主业+副业交织发展新格局。优质小麦生产以沿淮乡镇为主,辐射全县,形成了50万亩的生产规模;优质稻生产重点围绕“汉白玉贡”和“苏禾”牌优质米的开发,以浍南、沫河口、小圩、双庙、新集等水稻主产区为主,达到了40万亩以上的规模。优质花生生产以刘集、浍南、小圩的等地为主生产规模达到了30 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以国营园艺场和城关、头铺、新集等沿淮乡镇为主,实现了10万亩以上的规模。再好的种子种苗也会有水土不服、传代变异等情况发生,这正是让不少地方的农民欲哭无泪的″良种歉收″,五河县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切实提高种子的开发能力,并推行″公司+农户+科技+基地″的模式,着力培育和发展种苗型龙头企业,并以禾香牌种业为龙头,以小圩、申集的水稻制种基地和国营良种繁育场的小麦、大豆繁育基地为主,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己达20000亩,专门从事农产品种子种苗的引进、繁育、嫁接、组培及开发等,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致力于组培育苗的农产品研发群体,大大增强了优质种子种苗的适应性,加快了优质种苗的推广速度,同时也保证全县优质良种供应。
五河县在走优质规模化基地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机制与地缘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贮存,保鲜和运销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丰富的农产品原料只有进行深加工才能提升其附加值,该县从优化农产品产业链上大做文章,依照“一个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生产基地”的思路,采取外引内联、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牵动力的市场型龙头企业和科技服务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汉白玉贡米有限公司、五淮脱水蔬菜加工厂等龙头企业还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加工销售能力,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先下订单在组织生产,先后兴办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20多万亩,形成了农民企业互利互惠的新局面。龙头企业也成为一方经济的支柱。
这个县在大力发展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同时,紧跟市场步伐,始终把销售工作作为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本着“先有市、后有场,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各方力量,吸纳外资,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重点建设了大新农贸市场,河东蔬菜批发市场,新集草鸡市场等70多家。覆盖了全县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产地有集散市,城镇有批发市场,外地有摊位门面,内外相结,上下相联的市场网络。同时强力推进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开展合同定购,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的收购业务,初步构筑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低成本、少环节、便捷通的农产品购销网络。进一步的拓宽了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