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河动态 > 本地要闻

五河“零强拆”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0-09-06 00:00来源:系统 浏览量:字体【  

    ■本着“老百姓不吃亏、政府不贴钱,开发商少赚钱”的原则,确定了全县综合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模块,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把利益留给群众、把方便留给开发商、把责任留给政府,敢于担当、言而有信的政府行为不仅消除了开发商因拆迁问题不敢拿地的担忧,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形成充分竞争,同时有利于全局拆迁政策的把握和实施。
    走进五河,从新区到老城区随处可见脚架林立、焊花飞溅的建设场景,一座县城宛如一个巨大工地,响彻着澎湃的“大建设交响曲”。
    和其他县区一样,五河县去年下半年开启大建设的序幕后,同样面临着拆迁推进难、资金筹措难等“绕”不开的复杂矛盾。然而,仅仅一年时间,五河县以大规划为引领,大胆创新思路,坚持和谐拆迁,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嬗变不禁令人惊讶——— 2.3平方公里的漴河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启动,签约后仅200天就完成了1700多户居民的拆迁;老城区30万平方米拆迁,未实施一起强拆,未出现一例上访;2000多户居民即将迁入安置新居……


    用规划引领五河未来
    无论是未来二十年还是五年,要把纸上的蓝图变成现实的景象,等不来、拖不起、推不掉,只有抓紧干起来一条路。
    五河自然风光优美,适宜人居,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功能不断集聚,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日趋紧张、城市建设用地边界条件较为苛刻、老城建设过于集中,进而带来环境质量下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五河县而言,大建设是推动大发展、提升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五河县委书记胡启望说。
    去年底,五河县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经专家评审。这一版到2030年的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定位为皖北乃至安徽省综合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蚌埠市次中心城市、以现代工贸和旅游休闲为主的生态园林城市。


    总投资达57亿元的漴河新城项目,是五河县近年来城市扩容发展的重心。目前,以漴河岸线整治为牵引的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并已完成了首批800亩土地的拆迁整理,1700户居民顺利拆迁。据了解,整个项目开发面积达2.3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投资漴河综合治理,60万平方米安居住房,基础设施和校舍、市场等公共配套,以及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所以说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旧城改造项目,而是站在了城市发展的高地。”项目投资方、祥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干勇如是说。
    “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建设、大手笔,无论是新城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五河县住建局副局长张敬砹由衷地说,现在老城区有十多个地块正在开发建设,一年来的拆迁量达到30万平方米,而以前中心城区仅8万平方米就拆了三年,而在建面积以前每年不足十万平方米,今年则超过百万平方米。
    “一年主攻薄弱环节,完善基础设施;两年推进开发建设,提升建设水平;三年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五河品位,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投入资金193.5亿元,将五河打造成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趋向合理,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宜业宜居宜游、地方特色鲜明的皖北水乡。”展望三年后的新五河,胡启望信心满满。


    公信是破解拆迁难题的“钥匙”
    旧城改造中老百姓是最大受益者,政府哪里有自己的私利呢?再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搞拆迁,政府又吃了什么亏,老百姓又得了什么利呢?
    自从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五河县居民刘兆云一家就数着日子盼望早点搬进敞亮的新居。刘兆云一家人原来挤在面粉厂地块破旧不堪的棚户区里。按照相应的安置政策,刘兆云一家即将住进就地还原的88平方米新房。
    众所周知,拆迁是大建设绕不开的难题,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则是旧城综合改造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五河县本着“老百姓不吃亏、政府不贴钱,开发商少赚钱”的原则,确定了全县综合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模块,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旧城改造是政府和人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共同事业,在这个事业中,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政府哪里有自己的私利呢?再换个角度看,如果不搞拆迁,政府又吃了什么亏,老百姓又得了什么利呢?”胡启望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五河县制定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时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如本区域内就近安置,合法产权按每平方米平均找补差价,平均控制在200元以内。同时,为保证被拆迁户有房住,该县制定了四套安置方案,一是区域安置;二是吴家嘴经济房安置;三是廉租房租售并举安置;四是对原农村村民进行新农村规划安置。四套安置方案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被拆迁户需求,可供选择的空间大大提升。
    “站在大路往南看,家家都是小百万;站在大路往北看,家家都是穷光蛋。”流传在县城的这句口头禅,源于城郊接合部的环城路拆迁,由于群众利益保障到位,很多尚未列入拆迁计划的群众都期待着早日动迁。
    违法建筑是城市建设的毒瘤,对城市公共利益、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周边群众利益都产生直接危害。“违法建筑并非五河独有,在五河也不是现在才有。违法建筑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无非两条,一是私欲膨胀,二是管理失当。”胡启望这样分析道。
    为了破解违法建筑带来的困扰,五河县严格按照拆迁安置方案要求,该公示的公示、该公开的公开,对合法产权和违法建筑的认定,由县住建局、拆迁事务所、城管执法大队及责任单位组成4人小组共同签名确认,在公示期间,组成现场复核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进行现场复核。同时,明确党员干部违法建设由纪委监察、组织、检察院组成工作组进行查处,普通群众违法建设行为由城管大队、公安部门进行查处的工作机制。
    主动把拆迁拆违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是五河县应对拆违难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群众对周边认定为合法的建筑存在疑问,可向相关部门举报,经查实确属违法建筑的将给予1万元奖励,并对失职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今年该县根据群众举报,查处了一起城管部门工作人员伪造土地证件案件,责任人被开除公职并受到刑事处罚。去年以来全县共查处各类违法建筑494户,建筑面积24311.7平方米,节约综合改造资金4520万元。
    融资是资本对政府信心的检验
    政府有钱妥善安置拆迁群众,开发商有信心投资五河,大建设融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强力推进大建设,单靠财政资金投入无法保障,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城市开发建设需要的巨额资金需求,五河县努力从“没钱干”的思想包袱中挣脱出来,大胆探索实践“毛”地挂牌、“净”地出让的途径,有效化解前期拆迁安置面临的资金难题。
    “看守所地块”是五河县探索“毛”地挂牌、“净”地出让途径的首次尝试。在先期调查测算拆迁总量、安置费用等成本的基础上,该地块以1.668亿元的价格被开发商摘牌。凭借一个“时间差”,政府由此获得了较为充足的先期拆迁安置资金,进而为快速推进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即便开发商摘牌时也是处在观望之中,他们要观察政府拆迁的力度和进度。”五河县住建局副局长张敬砹认为,对政府的信心决定了开发商摘牌的土地价格。
    不过很快,五河县委、县政府推进大建设的决心和群众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迫切盼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拆迁工作的“五河速度”,赢得了资本的青睐和信心。“看守所地块”开发后不久,南源路东侧地块挂牌,吸引了众多实力开发商前来竞价,地价也一路攀升,最终成交价较以往均价上涨近50%,创出新高。
    “拆迁是政府的事,在拆迁工作中的责任我们不得不承担,是推不掉的。”胡启望坚定地说,把利益留给群众、把方便留给开发商、把责任留给政府,敢于担当、言而有信的政府行为不仅消除了开发商因拆迁问题不敢拿地的担忧,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形成充分竞争,同时有利于全局拆迁政策的把握和实施。
    政府有钱妥善安置拆迁群众,开发商有信心投资五河,众多棚户区和旧城改造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大建设融资工作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蚌埠日报记者:余小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政务微信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信

  • 政务微博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