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五河动态 > 本地要闻

五河民歌“石榴”花开俏枝头

发布时间:2010-12-13 00:00来源:系统 浏览量:3330字体【  
     五河民歌,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百年来,傍水而居的五河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拉着胡琴、手敲瓷碟,以原始的哼唷呐喊,抒发着丰收的喜悦和情感。
石榴小调绕余音
    50多年前,一首《摘石榴》,让大江南北识得中国民歌大系中“五河民歌”这朵艺术奇葩。上世纪50年代初,为宣传政策,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一位名叫霍锦堂的老人将当地民间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小调改成一出鼓励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三人小戏《摘石榴》。剧本歌词中“讨债鬼”、“小冤家”、“为你挨打为你骂”等近乎直白的表达,细腻展现青年男女的恋爱。经民间艺人安华芝(饰小姑子)、张相千(饰小生)、王万霞(饰嫂子)三人的精彩演绎,《摘石榴》立刻引起当地百姓的争相学唱。1957年,在一次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摘石榴》获演唱奖,随后又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从此之后,不仅剧团、演员名声大噪,当地民歌也因共有的特点,以“五河民歌”之名叫响全国。
    追本溯源,五河民歌有文可循的历史应上溯到明代天顺二年。当时所修的《五河县志·风俗》中多处记载“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专门的祭祀歌,儿歌、秧歌等也遍及村市。在题材、体裁、内容和形式上,五河民歌内涵丰富,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以拉弹、吹奏、打击三类乐器为主要伴奏,调式多为徵式调。由于五河地形以冲积平原和丘陵为主,该地区没有山歌,五河民歌总体分来有劳动号子、秧歌、小调等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最多,并成为最优美动听的精华部分。
 
    《摘石榴》就是小调中的一首,其发展可以说反映了近年来五河民歌的兴衰起伏。在经历了五十年代的迅速繁荣后,五河民歌与诸多文化艺术一样遭遇“十年动乱”的浩劫,多位优秀演唱者相继离世。1979年,根据文化部下达文件,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集整理,使其焕发新生。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的专家对 《摘石榴》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1982年,歌手马留柱和曹新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展示石榴新曲,大获成功,随即在中国唱片社灌录唱片和盒带,于全国和东南亚发行。同年,新《摘石榴》入选歌曲集《带露的花朵——安徽民歌100首》。回忆当年盛景,一位老人自豪地以“谁人不识《摘石榴》”来形容。
     新世纪的十年,五河民歌依然魅力不减。2001年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业余歌手薛胜明和张红曼演唱的《摘石榴》,获得金奖,并且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以及颁奖仪式的伴奏曲。2008年6月,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逢博、梦鸽、张燕、吴琼、孙国庆、魏金栋等众多新时期歌手也在传唱着五河民歌。今年三月,五河民歌由著名歌手祖海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千古“国风”赖传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蒹葭》极尽追怀之意。五河民歌《摘石榴》也不乏恋爱之情,其音符中处处绽放着泥土芬芳,如同诗经一般,滋养和慰藉着“淮、浍、漴、潼、沱”五条河流汇聚于此的皖北人民,它是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歌唱活动。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目前已经整理收录的有180多首,除《摘石榴》外,《打菜苔》、《洗白衣》、《四季颂淮北》、《花赞》等歌曲亦作为代表作品在国内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出,并受到广泛欢迎。
    五河民歌的特色源于当地富有特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演唱中既有北方方言的侉腔侉调,又揉进南方吴侬软语的婉转。平稳的节奏,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短短的拖腔,流畅的演唱中时而会现出一个七度大跳,形成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独特风格,因而五河民歌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
 兼容并蓄造就了五河民歌持久的繁盛。著名作曲家崔琳认为,外来民歌在五河民间流传时,不断地被群众更改,慢慢进行着变异。首先是歌词被填上新的内容,旋律也被本土化,“像妇孺皆知的《孟姜女》小调,在这里被填上‘抓壮丁’的内容,词中用了‘你小’等地方特色很浓的衬词。其曲调在以原来旋律为骨干音的基础上,前后加花,变得更柔和缠绵,或者说更忧伤凄楚。”在长期发展中,外来民歌已成为五河民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秋冬季节,五河夜晚常常有着刺骨寒意,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到了九十点钟,五河中心街头依然能够听到“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拉二胡的老人马克洋告诉记者,“无论天气是冷是热,我们都要逗玩几个小时。”但问起一些老歌时,马克洋却有些遗憾:“很多歌曲现在都没人会唱,失传了。”五河县文化体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正折射了当前五河民歌的现状:“五河民歌是我县文化的骄傲,是我县文化建设的品牌,但其特色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虽然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知名度不高。能拿出的精品不多,能唱得响的就那么几首。”
    上世纪50年代表演《摘石榴》的主要演员均已去世,在世的几位老艺人年龄也均在80岁以上,生活贫困、体弱多病,丧失了传艺能力。五河民歌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仅有两位省级传承人。随着经济高度发展,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文化环境遭到破坏,在现代观念和其他形式的影响下,世世代代扎根在这片土壤的民歌艺术逐渐衰退、萎缩,大部分歌曲,尤其是劳动号子在民间几乎销声匿迹。与诸多地方民歌一样,五河民歌也正在遭遇着原生态传承濒临消亡的问题。
    收集整理求新生
    保护五河民歌,记谱整理刻不容缓。
    11月28日,五河县文化馆开始第五次民歌资源普查活动。1984年就开始从事五河民歌整理工作的陈传林,再次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户,“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大,只有多跑跑,才能搜集到更多的民歌。”在张荣阳、姜兰云、陈传林、张红曼等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五河民歌记录在册的由过去的70多首,增加到今天的180多首。根据这些记录整理,十多首歌曲收录进《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出版了《五河民歌选》,制作了《五河民歌MTV10首》。
     五河县为确保非遗工作开展顺利,专门下发《五河县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五年保护计划,成立五河县民族民间文化领导小组负责监督管理。
    近年来,五河县多次组织民歌手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安徽省首届农民歌会以及周边省市的邀请演出。五河县民歌专家还做客央视接受专访《摘石榴》当场收录进《中国民歌博物馆》。五河民歌两次应邀走进央视,民歌歌手和全国知名歌手分别现场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只小船》、《八段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此外,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三次来五河县采风,制作的五个专题片二十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由于大多以口头传唱来完成,五河民歌的语言艺术、旋律结构均来自大自然和艺人的创作,每首歌因人而异,韵味风格也各有不同之处,对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突出。为完善传承体系,五河县拨出专门经费对五河民歌老艺人保护、传承人培养,实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个全国知名歌手,十个优秀民歌传承人,100个五河民歌业余演出队伍,1000个业余民歌手。目前,五河县县级传承人名单即将出炉,原生态保护村的命名工作也在筹备中。民歌还走进小学生课堂,目前,该县实验小学、五河三小成为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2004年开始,连续多年参加全省少儿文艺调演。每年一届的五河民歌歌会、五河春节联欢晚会、广场文化艺术节、清明传统庙会等,为县内的民歌艺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据悉,五河县第五次民歌资源普查将在12月底结束。翻看2009年的普查记录,记者发现了诸多反映新时代农民工生活的歌曲。浍南镇留守妇女张明霞为表达对进城打工丈夫的深切思念,创作了小调《才郎一去不回来》。同样在外打工的农家汉子则用《四季归来》表达心声。
    用当地人说法,五河民歌就是饱含五河本土音乐语汇的《诗经》,它虽没有流传千古的诗韵,但却有着脍炙人口的旋律。我们期待它根植于民间,如花似锦,更期待它闪耀在舞台,老树新生。
 
各方观点
 
    崔琳(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随着时代变迁,一部分民歌慢慢消失,但新的民歌也会诞生。为了把一些经典民歌保留下来,积极保护传承非常重要。除了行政手段外,让青少年唱民歌是传承的最好手段。如在中小学用乡土教材的办法,教学生唱民歌。
    谢林义(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文化主管部门可积极组织当地优秀民歌手或民歌传承人传授技艺,培养年青的民歌手,并组织他们不断参加当地及省内外文化活动。同时,兄弟省份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如广西、云南在音乐院校中开办民歌传习班、民歌手班,新疆在艺术学院设立“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晨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保护五河民歌,要加强组织具有专业水平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广泛挖掘、收集、整理原生态五河民歌的有关资料,并提高那些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传承人的生活待遇。同时,建立“五河民歌博物馆”,鼓励改编不同版本的五河新民歌,以五河民歌为素材创作各类器乐曲、舞蹈、说唱、“五河民歌剧”等艺术作品。
    赵新盟(国家一级编导): 保护五河民歌,必须做到“根深叶茂”,“根深”就是要发展原生态的五河民歌,始终保持着五河民歌的特色;“叶茂”则要推广民歌,扩大影响力,以新形式、新角度来演唱五河民歌。五河民歌与花鼓灯发展同为淮河流域富有特色的艺术瑰宝,两者可以结合发展,近年来,在诸多大型演出中,五河民歌逐渐作为灯歌成为花鼓灯表演的一部分,歌舞并重,视觉与听觉得到了完美结合。
 
代表作品
    小调:《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五河五条河》、《五只小船》、《姐在塘崖洗白衣》、《花赞》、《虞美人》、《探妹妹》
    号子:《淮河大堤长又长》、《金山银山收到家》、《起秧号子》、《牛号子》
    秧歌:《大米好吃要把秧栽》、《丰收年唱丰收歌》、《如今农村新事多》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丰静、郭耀华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政务微信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信

  • 政务微博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