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日前,省教育厅专门派记者到我县采访相关情况,采访内容刊登在安徽教育网首页和《安徽教育》2011年第六期上,现将有关内容转载如下: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五河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三为主”课堂、“211工程”、“五百工程”……如今只要走进五河县的任何一所学校,你就不会对这些名词感到陌生。在这个经济并不算发达的皖北县城里,教育事业却以让人瞩目的势头加速崛起,“重教、兴教、支教、乐教”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今天,“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已成为五河教育人崇尚的理想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追求。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
随着五河县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城镇化进度日趋加快,全县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向县城里的几所幼儿园和中小学集中,城区内学校供需矛盾一度显得十分突出,大班额现象屡禁不绝。而在较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却又是另一番光景:那里的办学条件和城区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个别村小甚至没有院墙和大门,一些学生宁可跑到相邻的苏北泗洪县读书也不愿留在当地的学校。
面对这种情况,五河县坚持把教育统筹发展作为第一手段,大力整合全县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通过“撤、迁、并、建、改”等有效途径,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改造及城区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区域内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
2008年五河县出台了《五河县2007—2011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计划用五年时间撤并初中16所,小学63所,教学点93个; 2009年五河县又出台了《五河县2009—2013年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加快城区学校(园)建设步伐,扩建了第二实验小学和县直机关幼儿园;启动了城南小学、城南中学项目建设。
2010年,五河县撤并农村中小学19所,初步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验小学城南新校区全面开工;五河一中扩建工程中的学生宿舍、食堂竣工;五河一小、城关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占地150亩的五河二中新校区完成选址工作,即将破土动工。这些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五河县城乡教育布局更趋合理。
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管不力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五河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实施“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目前,全县累计实施寄宿制项目59个,建设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投入资金九千余万元。现在五河县每所农村初中(含农村完中)均拥有男女生宿舍楼各一栋,有能满足学生就餐需要的食堂,学生入住率达60%,一部分学校实行全寄宿制。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目前五河县有效地缓解了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压力,并解决了近万名学生的住宿和7000名学生生活问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减少了学生流失,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区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课堂教学是突破口
在五河县,大到整个县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小到一节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无处不体现着“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教育均衡理念。
2010年初,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五河县打造出“三为主”高效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也为教育均衡向纵深发展的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三为主”的内涵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即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突出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二是以学习为主,即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突出学生的主要任务及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三是以学力为主,即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突出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然而“三为主“高效课堂在开展之初进展并不顺利,社会上各种声音四起、谈论纷纷:有的认为是瞎折腾,好好的课堂要改什么;有的则嘲讽地说,什么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技能不高,连有效都达不到;还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负责任地拿学生当实验品。一些学校的老师包括校长也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课堂教学改革一时陷入了僵局。
要想将课改进行下去,首先要做通教师们的思想工作,课堂改革不能等教师思想完全转变了再改,也不能不转变教师思想就改,而要在改革过程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推进改革。五河县教育局积极组织全县的校长及骨干教师到山东、江苏、河北、重庆,广东等地学习取经,打开视野,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邀请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专家及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课堂示范;安排了34名校长到课改名校挂职感受课改、亲历课改,并选派了25名教师参加课改培训;组织十余次全县教师全员学习培训,召开十多次校长论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大讨论;定期召开全县教育系统动员会、调度会、观摩会,举办各类活动和评选,出台系列文件构建“三为主”高效课堂建设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们对高效课堂建设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逐步打消了心中的疑虑,走出了当初的畏难情绪。“三为主”高效课堂建设的持续升温,使得全县教育系统上下形成共识:课堂不改革不行。
五河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县选择了11所课堂改革愿望强烈、师资力量较强、课堂教学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校,涵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段,政策重点倾斜 、业务重点指导、经费重点支持,进行重点培育并通过展示开放、结对帮扶等方式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课改之风的徐徐吹拂下,各个试点校纷纷撤掉讲台,搬走讲桌,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对桌而坐,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个性得以张扬,激情得以点燃,智慧得以迸发,在自由、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里有效学习、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课改改变了课,改变了人,也改变了教育的“副产品”。两年时间,全县小学毕业合格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初中巩固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中考及格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优秀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高考达本增长率提高了54个百分点;学科竞赛获奖率大幅攀升,获奖档次不断提高。五河县也因课改成绩突出,被教育部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农村县域基础课程改革联盟发起单位”。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列活动是载体
来过五河的人都知道五河有个“211工程”,不过此“211”非彼“211”,五河县的“211工程”每天都在中小学的校园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弥陀寺初中是所建在田野边的学校。上午九点四十,伴随着《安妮的仙境》那舒缓的乐音,弥陀寺初中今天的“211工程”准时开始了:只见同学们排着整齐的方队来到操场上,抖空竹、推铁圈、踢毽子、蹦跳跳球、玩忽拉圈、跳绳,十多种体育运动同时开展,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自的小组,和着轻快的音乐游玩、飞舞。
没错,这就是五河县的“211工程”。所谓“211”,就是要让全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工程。
为确保这一工程的有序实施,五河县教育局出台了《五河县普通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技实践211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从基本内涵、指导思想、项目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了明确和规定,使“211工程”建设能规范有序操作。各校根据《方案》要求和本校实际开展了大课间、社会实践、社团、才艺展示、科技制作等丰富多彩而又初具特色的活动。县教育局还每两年举办四大系列活动:诗意春天——全县中小学艺术节,活力夏天——全县中小学健康节,金色秋天——全县中小学科技节,书香冬天——全县中小学读书节。各校根据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也要举行系列节日。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之间、镇村之间、校际之间的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差距在逐步缩小,为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高端均衡夯实了基础。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
如果说“211工程”让五河的学生们都动了起来,那“五百工程”则让五河县的老师们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老师们着实兴奋了一回。
2010年,五河县紧紧围绕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这一重点,全面实施“百所学校结对帮扶、百名校干相互交流、百名教师下乡支教、百节好课送教下乡、百万经费落实到校”的“五百工程”,为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公开招聘了123名教师,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全县农村小学中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师资薄弱的学校教师人均每月补助七十元,按月发放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全部足额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均按公务员标准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同时将住房公积金补助标准由工资总额12%提高到 20%。县委、县政府还大力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截至目前,多所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安居房已建成使用,为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五河县还将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列入政府十件实事范畴。
不仅如此,五河县教育局还出台政策,规定城区中小学教师在申报职称评审前必须在农村学校顶岗工作一年,五年来从城区共选派近150名骨干教师到农村顶岗任教一年,为农村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为切实提高农村薄弱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五河县规定农村小学新招聘教师必须先到城区学校顶岗挂职培训一年,顶岗一年后的新教师回到农村,以较好的专业起步、扎实的专业知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推动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开展5年以上成熟骨干教师培训,把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一起抓,并在农村教师队伍中选拔骨干教师走出去,到全国名校顶岗学习,到省内外师范院校脱产培训。此举培养了一批农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较快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水平。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式越发成熟,五河县教育目前已走出了以前“小学底子薄弱、初中缺乏后劲、高中没有突破”的低谷,步入结构优化、提升品质的教育发展良性期。2010年全县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本科达线2048人,其中普通文理科达线1858人,增幅达41.1%,增幅位居全蚌埠市第一;新集中学、刘集中学、沫河口中学等农村高中全面实现了高考的历史性突破;国家级和省市学科竞赛、文艺竞赛、文体活动、创新发明等捷报频传,基本实现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更加坚实,初中大幅提升,高中有所突破”的阶段性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美好愿景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五河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