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规模化;农业要规模化,必须进行必要的土地流转。农民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亟须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只有从土地中转移出去,才有可能达成“收入持续增长”目标。
□在土地总面积7.09万亩的五河县朱顶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76万亩,流转率高达81%。值得一提的是,该镇90%以上的湖地流转给了今年落户的乳业巨头———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涉及该镇18个行政村中的17个。其中,河口村、刘台村、柳湖村等自然村,一举迈出整村土地流转的大步。
一个皖北乡镇的土地流转实验

位于五河县东北部的朱顶镇,从未像今天这般受到关注。各种级别的农业工作考察团、不同名号的农村工作调研组,只要一踏上五河的土地,朱顶镇就成为“被点名”的对象之一。
很多到过朱顶镇的人,都在工作人员的描述中这样想象:在一望无垠的苜蓿草场之上,一群闲庭信步的奶牛在悠然吃草;闪着银光的钢构牛舍中,奶牛们一边回味着鲜美的草料,一边奉献着甜美的乳汁;透着奶香的液奶加工车间,身穿白褂的工作人员一派繁忙……或许明年的这个时节,4.65万亩苜蓿草之上,就可以尽享领略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景象了呢。
按照计划,到明年年底,这样的想象将成为现实。
现代牧业,就是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的推手。
下大棋,乡镇“试水”土地全流转
现代牧业,全称叫现代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奶牛养殖和牛奶生产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于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但是,今年以前,5万朱顶镇人对现代牧业几乎毫无认知。他们也根本意识不到,这个叫现代牧业的公司,会在年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将全镇74%以上的耕地一股脑流转走。对河口村、刘台村、柳湖村等多个自然村耕地的整村流转,更是没敢设想。
可是,自从投资24亿元、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牧业奶牛养殖加工基地项目6月21日正式“落子”五河,人称“改变农村种养结构”的土地流转运动,就这样在朱顶镇真实的发生着——— 4万头泌乳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占地3900亩;用来喂养泌乳奶牛的牧草种植基地,占地4.65万亩。
在耕地面积只有6.8万亩的情况下,朱顶镇一次性流转出5.04万亩土地,如此“土地全流转”的胆识与魄力,让人多生感慨。有人分析,在蚌埠的土地流转史上,此举是创纪录的大动作。从全国范围看,这样的大手笔运作也是屈指可数。
据了解,在我市现有近300户经营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中,不乏一批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的土地流转典型,但是从他们流转的土地规模看,少则几十亩,多不过几千亩,尚未发现上万亩的土地流转“大亨”。
由此可见,正在五河朱顶镇布下的是一盘“大棋”,是一盘谋划农业规模经营、聚力农业结构调整、寻求发展方式转变的农业经济“大棋”。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五河县、乃至蚌埠市在帮朱顶镇下这样一盘棋。
据悉,现代牧业在布点第18个牧场时,并没有刻意将一期5万亩草牧场全部放在朱顶镇,小溪镇、头铺镇、城关镇以及明光市都在名单之列。只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些许外来因素干扰,在蚌埠市和五河县两级政府的调和下,最终才促成“一期工程全部项目落在朱顶镇”的现状。
“临危受命”的朱顶镇,自是心甘情愿“独当一面”。因为在此之前,朱顶镇和全国很多乡镇一样,对于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百般纠结:
一方面,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很多农民在发现亩产粮食受益的有限性、种粮成本的不可控性后,种地的愿望和积极性都不高,土地撂荒者十有一二。另一方面,从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局考虑,农村土地呼唤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能实现规模、集约生产的新型主体加入。
但问题是,两者的结合点并不好找。
很长时间以来,朱顶镇对“合理流动土地,有助农业发展”的道理深信不疑: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只有借助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才能顺利通往农业现代化的彼岸;只有把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增收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
现代牧业的到来,无疑为朱顶镇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载体和契机。而现代牧业即将在五河开启的“种养加”一体化的探索,也必将为朱顶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流转中,小心翼翼的“公关战”
在半山半弯地形的朱顶镇,耕地分为山地(山区丘陵耕地)和湖地(井头湖、柳沟湖“两湖”耕地)两种。百姓习惯称湖地为“好地”,原因是湖地不仅平整,正常产出效益比山地好上几成。
在现代牧业的五河项目中,朱顶镇的5万亩湖地,被“割”去90%以上给秋实草业公司做草场,另有3900亩丘陵耕地做牧场之用。
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牵涉到朱顶镇18个行政村中的17个和1.2万户村民。考虑到村民对土地流转的诉求各异、湖地与山地的效益差异,以及现代牧业的资金承受力,该镇的土地流转公关工作,在项目的关键人物感到“心里没底”的情况下小心翼翼地开展——
组织保障方面,五河县从农业、国土、规划等部门抽调40余人,与朱顶镇下辖的17个行政村的200多名村干部,共同组成近300人的工作组,围绕土地流转展开细致工作。
对村民,逐村召开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统一思想;进村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让村民对农业企业落户村镇有个理性认识。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白天没做通工作,就晚上上门谈话;晓之以理不行,就动之以情。
一直为项目“鞍前马后”效力的朱顶镇党委委员、政法部长马开支,对村民实施的“洗脑术”似乎更容易让村民接受。在他的工作簿上,认真地记录着“1亩地1麦1豆”种植模式的收益与流转土地租金的对比情况。
午季种植1亩小麦:麦种40斤,按市价2.5元/斤计算,100元;机械播种,50元;肥料,按100斤计算,100元;病虫害防治,20元;人工(除草、收割、晾晒等)按1.5个人头计算,75元;机械收割,50元,成本约395元。按亩产900斤小麦、售价0.95元/斤计算,毛收入855元。除去成本,净收入460元。
秋季种植1亩大豆:豆种10斤,按市价5元/斤计算,50元;在麦茬上直接播种,20元;肥料,20元;收割,50元;农药,30元;人工(除草、收割、晾晒等),按1.5个人头计算,75元,总成本约245元。按亩产250斤、售价2.20元/斤测算,毛收入55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305元。“综合1麦1豆的种植模式,1亩地的纯收入是765元,其中还不包括机械磨损、折旧等费用,山地的亩产收益更少。”马开支就是这样用数据向村民证明,湖地750元/亩/年、山地620元/亩/年的土地流转租金,甚至比死守土地来得更实惠,更省心。
此外,他还这样为村民“宽心”:土地承包价格会根据国家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幅度“五年一调整”,国家每年的各种涉农补贴仍归个体所有;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不受土地牵绊,安心另谋致富路;在现代牧业运营和工业园区招工时,会优先使用涉及土地流转项目区内符合条件的农民……
对企业,朱顶镇也有自己的一套。尤其在服务流入人口方面,镇里的班子成员,硬是腾出14间宿舍,无条件让草业公司员工居住。村里的服务性社团,也是应时为企业所设,物流、餐饮等方面的服务,都可以在社团里得到回应。
目前,现代牧业的基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牧场区域的场地平整已经完成,4.65万亩紫花苜蓿已经冒尖,一、二、三号泌乳牛棚钢结构基本完成,配套辅助设施及公寓楼、饲料加工厂、生物发酵池等全面开工。明年2月,1万头泌乳奶牛就可以进场。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出乎意料地完成了。”从农业部门走出来的五河县县委副书记常言龙,面对现代牧业一片向好的景象这样感慨。
“失地”后,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有人这样总结,朱顶镇的“土地全流转”,目前基本做到了“三满意”,即农民满意、企业满意、县乡满意。
亲眼看着门前那条3.5米宽的水泥路一点点拓宽,每天醒来都会发现眼前的牧场公寓楼“又长高了一点”,再摸摸口袋里捂得有点发热的土地流转金,想想不远处正在建设的三间两层的安置新居,新庄村35岁的姜前进笑地发自内心。
也难怪,当新庄村纳入土地流转计划,家里的30亩土地全流转之后,姜前进一家每年可以获得近2万元的土地租金,差不多能解决全家的基本生存问题。房子拆迁后,他和妻子又获准在牧场正对面的一间小屋继续小卖店生意,可以从前来买水买烟的工人那里,轻松打听到项目的进程情况,然后进行一番美好的憧憬。面对记者时,两口子也丝毫没有掩饰对“进场工作”、“家门口就业”的无限向往。“如果能进场干活就好了。”姜前进夫妻俩的就业渴望,同时也是朱顶镇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的谋生期待。
由是,一个新的命题浮现出来:农民在土地全流转之后,丧失了“命根子”的直接依靠,间接的保障如何存续下去?
“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再就业、无劳动能力人群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应该是必须摆到政府层面、需要提前关注的事。
日前,五河县及朱顶镇政府做出了如下回应:
牧场、草场招工,符合招工条件的农民优先进场。项目从进场到现在,已经有1200人次的农民参与其中。如若现代牧业全部投产,用工将达2000余人,可以吸纳部分农民稳定就业。
发挥劳动就业部门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培育农民另谋致富路径,并为甩掉土地包袱的农民提供外出务工信息,通过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经历了“革命性的土地变革”、刚从土地流转工作中缓过神的镇长王秀芹,又开始梳理今后的工作思路。在她的脑海里,一片美好的景象似乎慢慢清晰——— 建成后的现代牧业,不仅能有效带动村镇的加工和物流业,甚至能带动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届时,农民可以从农家乐中收获财富与乐趣。
在她的描述中,我们依稀看到了朱顶镇生态旅游的些许落点:全国最大规模的奶牛养殖示范牧场的“磁场效应”、正在实施的三年“荒山复绿”计划、业已落子的风力发电项目,已经敲定实施的胡庄水库项目,外加春天里漫山遍野的宝石花。这样一来,“有山有水,山水相依”的生态美景和络绎不绝观光客携带的消费力,让旅游产业有望成为朱顶镇的新希望。
与刚刚开启的土地全流转一样,朱顶镇所列以上有关农民保障存续性的种种设想,注定只能在探索中慢慢前行。(蚌埠日报记者 余小乔)
各方观点
龙头企业引领成效更显著 “失地”农民需要持续关注
市发改委农经科科长刘波认为,推进土地流转的根本目标有两个,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腾出空间后,要持续关注农民的增收问题。单靠土地租金的固定收益,显然不存在增收问题。
“ 80天, 5万亩”,且不少村庄实现整村全流转。刘波认为,现代牧业在五河的推进速度之所以如此惊人,主要得益于现代牧业这个现代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与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两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主体相比,由现代化龙头企业引领的土地流转方式更加先进、效益更加显著,应成为未来土地流转的主导方式。
理性分析龙头企业进行的大规模土地流转行动,刘波表示,一方面我们应该为农民解放思想感到欣喜,另一方面还应该把目光转移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的去向问题上。他说,当前,在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去向不能彻底解决、新的就业选择尚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一些因为“失地”而失去目标、备感失落的农民,一旦遭遇某些不确定的人身风险,就极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为此,政府部门要着力为这类人群找寻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渠道。
目前,朱顶镇的土地全流转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成效尚有待时间检验。刘波认为,不管怎样,已经起步的土地全流转实验,都将为相关部门研究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一个样本。
流转土地的农民仍有话语权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待完善
“没有土地流转,就不能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没有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一家一户的分散作业方式,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长期关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市农委经管科科长历建友认为,这样的循环逻辑,注定了农业现代化与土地流转的有机统一。
“但是,土地流转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要义。”历建友这样表明了他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他说,前不久省里召开的农民增收现场会,重点提到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剖析了土地经营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失衡的现实。会后,人们对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意见很一致。也就意味着,农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选择外出务工是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可行路径。
对那些视土地为“命根”的农民来说,一个观点需要纠正,那就是:土地流转出去不等于一般意义的失地。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流转的只是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的基本经营制度仍是毫不动摇、长期不变的。另外,在土地流转的协议期内,农民仍保留对土地的话语权,可以讨价还价。后者则不然。
对于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的长治久安问题,历建友认为,政府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中,多为农民增收谋出路,多多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