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当年的一曲《摘石榴》让五河民歌走红大江南北。五河民歌正如石榴花枝头俏美绽放,俏在原生态,俏在表真情,俏在历史久,俏在韵味足。春节前夕,记者赶赴水韵之乡五河,就该县对五河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实地采访。
“石榴”花开枝头俏
蚌埠日报记者 夏景祖
“根”颇深
1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五河县文化馆,从一楼到三楼的多个房间都挤满了吹拉弹唱和听歌的民歌爱好者,这里成了民歌的海洋!
该县民歌研究会会长陈传林告诉记者,五河县以淮、漴、浍、沱、潼五河合流而成名,这里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五河民歌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市、县的广大地区;五河地处淮北、苏北交界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演唱中既有北方方言的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糅进南方吴侬软语的婉转、平稳的节奏,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短短的拖腔,流畅的演唱中时而会现出一个七度大跳,形成了五河民歌在旋律上柔中有刚、刚柔兼济的独特风格。
据陈传林介绍,追本溯源,五河民歌有文可循的历史应上溯到明代天顺二年。当时所修的《五河县志•风俗》中多处记载“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专门的祭祀歌,儿歌、秧歌等遍及乡村和街市。几百年来,傍水而居的五河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拉着胡琴、手敲瓷碟,以原始的哼唷呐喊,抒发着丰收的喜悦和情感,它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歌唱活动,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该县经过五次全县民歌大普查,目前已经整理收录400余首,除《摘石榴》外,《打菜苔》、《洗白衣》、《四季颂淮北》、《花赞》等歌曲亦作为代表作品在国内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演出,并受到广泛欢迎。在题材、体裁、内容和形式上,五河民歌内涵丰富,以演唱和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以拉弹、吹奏、打击三类乐器为主要伴奏,调式多为徵式调。五河民歌总体来分有劳动号子、秧歌、小调三大类,其中以小调类最多,并成为最优美动听的精华部分。
“叶”正茂
陈传林告诉记者,五河民歌《摘石榴》在五河县流传一百多年了,是一段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民间小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摘石榴》被五河县一位名叫霍贤能的老人改编成一出反抗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三人小戏。据《五河县志》记载,1957年元月5日,在一次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五河民歌《摘石榴》获演唱奖,之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得演唱一等奖。一时间,各地争相学唱。1979年,根据文化部下达文件,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集整理,使其焕发新生。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专家对《摘石榴》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1982年,马留柱和曹新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上展示石榴新曲,大获成功,随即在中国唱片社灌录唱片和盒带,于全国和东南亚发行。同年,新《摘石榴》入选歌曲集《带露的花朵——— 安徽民歌100首》。回忆当年盛景,一位老人自豪地以“谁人不识《摘石榴》”来形容。
本世纪十多年来,五河民歌依然魅力不减。2001年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业余歌手薛胜友和张红曼演唱的《摘石榴》获得金奖,并且作为每场演出的结束曲以及颁奖仪式的伴奏曲;2008年6月,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逢博、吴琼、孙国庆、魏金栋、张燕和阿宝等众多明星歌手也在传唱着五河民歌;2010年2月,著名歌手祖海将五河民歌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
五水扬清波,民歌抒豪情。近年来,五河县多次组织民歌手参加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中国农民歌会的邀请演出;五河县民歌专家还做客央视接受专访,《摘石榴》当场收录进《中国民歌博物馆》。此外,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三次来到五河县采风,制作的五个专题片二十多次播放,五河民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五河民歌已经成为五河的文化使者和靓丽名片。
创新完善不拘泥
蚌埠日报记者 夏景祖
“挖掘保护五河民歌,就是在挖掘保护一种文化力量,提振一种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气神!”1月22日,在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办公室,李同军主任向记者道出了他心中的感悟。他告诉记者,五河民歌能吟唱悲欢离合,抒发个人情感,也能记录历史变迁,见证世间沧桑;她是中国民歌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淮河流域或凄怆悲苦或欢欣鼓舞的一部史书。“安居乐业,欢歌绕梁。”记者在民歌之乡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采访时,从村支书高刚嘴里得知,春节期间,他们准备将《摘石榴》老曲新唱,将原先一对恋人“一起下扬州,再也不回头”的老内容改写为在外务工的夫妻二人带着技术、资金和信息返乡创业的新题材,赋予《摘石榴》新的艺术旋律和生命内涵!
据统计,五河县目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有2人,市级15人,县级300余人,有2人正在申报国家级传承人,业余民歌手已达1000余人。采访中,五河民歌协会会长陈传林告诉记者,五河民歌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四种价值于一身,她是一部以歌编辑、口头传唱的历史,是淮河流域历史发展脉络的艺术再现,是一部沿淮人民共同编著的地方志;五河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历史风貌,用歌声唱出了地域性的民风民俗和历史编年;她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沿淮人民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折射载体;她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整系统的、具有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文化,是民间文化研究难得的基本素材;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民歌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沿淮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在经济建设中,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水韵五河的区域形象。
在五河当地人看来,五河民歌实际上就是一部饱含五河本土音乐符号和语言词汇的《诗经》,旋律脍炙人口,激情荡气回肠,主题耐人寻味。我们祝福她植根民间,绚烂如春花,更希冀她走向世界,壮美似朝阳。
文化是一种力量
□心 言
文化有一种力量,一种支撑我们前行的内生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人类最原始、最人性的真实生活。五河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积极、幸福的文化力量,传承下去,是必须的。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地处黄淮海冲积平原,淮浍漴潼沱,五河五条河,堪比江南水乡。傍河生息的人们,上北下南,西奔东走,几多融合,尽唱五河民歌,聚集起一种生态、一种生活、一种憧憬。这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五河这块积弱的土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求进求变,经济持续向好,社会安定繁荣。传承好五河民歌,是必须的。
报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的一部分。本报县域新闻部今日推出专题报道,刊发记者夏景祖采写的《“石榴”花开枝头俏》、《创新完善不拘泥》,记者潘昊采写的《让民歌传唱下去》、《校园响起民歌声》四篇报道,对五河民歌的历史沿革、人文积淀、艺术内涵、传承未来进行了深入、生动的挖掘和展现。
当前,五河大地正在经历着一场裂变,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的优势累积叠加,使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民生层次提升。崛起皖北争位次,第一方阵勇当先。五河县委、县政府正在谋划着这块古老大地的新蓝图。描绘新蓝图,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需要一种凝聚。凝聚需要的是文化。五河民歌,就是凝聚五河人心、凝聚五河智慧、凝聚五河力量的一种文化力量。
让民歌传唱下去
蚌埠日报记者 潘昊
“姐在南园摘石榴,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哟。”50多年前,一首《摘石榴》红遍淮河两岸,也让大江南北识得中国民歌大系中的五河民歌。近日,记者来到了五河民歌之乡小溪镇,采访了《摘石榴》的第四代传人霍加成。
“《摘石榴》由小调修改而来,主要反映青年男女的恋情。”在小溪镇民歌广场,霍加成向记者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宣传政策,他的曾祖父霍贤能老人将当地民间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小调改成一出鼓励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的三人小戏《摘石榴》。剧本歌词中“讨债鬼”、“小冤家”、“为你挨打为你骂”等近乎直白的表达,细腻展现青年男女的恋爱,在当时算是十分流行而又大胆的情歌。
霍加成随后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摘石榴》流行的过程:1957年,在一次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摘石榴》获演唱奖,随后又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从此之后,不仅剧团、演员名声大噪,五河民歌也响遍全国。再后来,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专家对《摘石榴》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1982年,歌手马留柱和曹新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上展示石榴新曲,大获成功,随即在中国唱片社灌录唱片和盒带,于全国和东南亚发行。“当时《摘石榴》红遍淮河两岸,说到民歌,谁人不识《摘石榴》。”霍加成自豪的说。
“我们现在站着的地方是民歌广场,你要是晚上来这里,又会是另一番景象。”霍加成告诉记者,镇里面的老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到民歌广场聚一聚,唱几首民歌。冬天时候,天气太冷人要少一点,夏天时候广场几乎站满了人,整个广场都飘着悠扬的旋律。尤其是近几年,小溪镇十分重视民歌发展,现在老年人和小学生都能随口唱出几句当地民歌。“现在传唱《摘石榴》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感到很开心。”
《摘石榴》多次获奖,如今《摘石榴》还将要出后续版本。记者了解到,《摘石榴》续本与《摘石榴》稍有不同,题材反映的不是爱情,而是小溪人在外创业,致富后返乡支援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全新剧情。“现在初稿已经好了,不久后新《摘石榴》将会面世。”霍加成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民歌传承人,他将继续为民歌传承贡献力量,让民歌一直传唱下去。
校园响起民歌声
蚌埠日报记者 潘昊
在五河县小溪镇小溪村,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民歌课程。让中小学生从小开始学唱民歌,已经成为了该地学校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近日,记者在小溪镇采访时,遇到了小溪中学办公室主任张守祥,了解到了该镇学校传承民歌的好方法。
“五河民歌很多,我们小溪镇是五河民歌之乡,其中《摘石榴》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张守祥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五河民歌,早在2008年,五河民歌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足以证明:五河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好的艺术生命力。然而,当前的高中学生都是 90后新生代,他们的主要娱乐形式是上网、看电视,对于民歌小调大多有距离感,认为欣赏、表演民歌是中老年人的事情,相比之下,他们更爱听网络流行歌曲。
学生一代对民歌的漠视,将直接影响、制约着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张守祥告诉记者,在开展校园民歌培训前,他曾问过部分学生对自己家乡民歌的了解情况,结果令人担忧,他们对除了《摘石榴》以外的五河民歌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唱上一两句了。“五河民歌想要传承下来,必须要在年轻一代身上下足功夫。”张守祥说,如今五河民歌的传唱人中以老年人居多,很多青年人早年外出打工,几乎不记得民歌的唱法。
“学生一代正在学习阶段,对事物接受比较快,在学校开展民歌培训再适合不过。”张守祥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为了传承民族血脉,五河民歌走进高中课堂势在必行。近年来,小溪中学把民歌搬进课堂,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家乡歌曲之美,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学会了五河民歌的唱法。
学唱民歌需要教师队伍,如何才能解决民歌培训的师资问题呢?对此记者专门询问了张守祥关于民歌教学的相关问题。“我们对音乐老师进行培训,还专门编写了教学教材。”张守祥告诉记者,除了对音乐老师培训外,学校还把本地的民歌手请进课堂,让学生现场感受原汁原味的五河民歌。在课外时间,学校广播还会播放一些民歌,营造校园民歌文化氛围。相信通过加强学生培训,让五河民歌唱响校园,五河民歌一定会得以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