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茂的水草、丰富的浮游生物、清冽的湖水……在沱湖8万亩水面上,依托这一生态“宝地”,五河县成为皖北最大的商品蟹生产基地,螃蟹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皖北首位,年产量达2000吨。沱湖螃蟹采用长江入海口的淡水蟹苗,成品个大肉肥、蟹壳青而鲜亮,蟹黄多而鲜美,爪实而有力,肉细嫩而肥美,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又是五河螃蟹的开捕时节。更大更好的五河螃蟹,正走向更多人的餐桌。今年五河螃蟹的销路如何,蟹农的收益怎样,当地政府是如何扶持这一地方特色产业的?记者日前来到风光旖旎的沱湖,实地感受———
整合养殖资源 让品牌叫得响
“五河螃蟹口感偏甜,属一等一的上等蟹。”谈及自己天天打交道的螃蟹,五河县螃蟹协会会长刘红满脸自豪的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五河螃蟹就名扬上海滩、远销港澳。随着时代变迁,五河螃蟹的品质没有变,但是和别的知名螃蟹比起来,这些年五星品质的五河螃蟹在品牌建设上严重滞后,“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五河螃蟹的好品质,只在安徽区域内口口相传,限制了五河蟹农的收入。”刘红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品牌混乱,境内既有沱湖螃蟹,又有香涧湖螃蟹,还有徽牌螃蟹,各品牌养殖标准不统一,价格混乱,长此以往,导致五河螃蟹名声不响,渔民收入不高。“当别的品牌螃蟹都戴上‘防伪戒指’,我们的螃蟹仍在原始初级阶段扑腾。”沱湖养殖协会会长凌应飞认为,五河螃蟹品质过硬,但缺的是包装和营销以及整体策划。这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
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名声不响价格低”的情况?地方政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五河县螃蟹协会从去年开始对境内大大小小的螃蟹品牌进行整合,统一在“五河螃蟹”这个大品牌下,将五河螃蟹当作蚌埠名片进行打造。充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螃蟹产业,把沱湖、香涧湖、天井湖及周边地带规划为湖蟹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规模养殖基地,逐步扩大到蚌埠其他水质好的区域,以五河县螃蟹协会为龙头,统一使用“五河螃蟹”品牌销售螃蟹,树立大品牌意识,建立大品牌战略,发挥大的品牌效应,形成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
为了提高整合后的螃蟹品质,螃蟹协会还制定了《会员苗种采购规定》、《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技术规范》、《协会会员管理办法》、《协会营销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与会员签订《诚信承诺书》,建立了螃蟹质量追溯系统等。“二维码一扫,螃蟹的产地、养殖户的信息就都出现在您的手机上,有了二维码,一斤可以销售78元,比往年高出15%,自己100亩水面今年能挣7万多元!”养殖户刘红旗激动地说。今年,该县畜牧兽医水产局联合螃蟹协会为每个养殖户编发了一个二维代码作为其养殖螃蟹的“身份证”,客户只要用手机一扫便可了解所购螃蟹全部信息,堵住了假货,为螃蟹养殖户进行科技维权。
刘红还介绍,未来螃蟹协会将适时尝试在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举办“高峰论坛”,扩大螃蟹品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同时,在各大城市举办吃蟹比赛活动。努力做到让吃螃蟹的人回味无穷,让五河螃蟹深入人心,实现五河螃蟹由“小家碧玉”向“大家闺秀”的精彩转身。
开展生态放养 提品质卖得好
我国的养蟹历史悠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河蟹的人工放流,迄今已经三十多年。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养蟹地区均出现了资源逐渐衰退,螃蟹规格变小、品质变差的现象,而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螃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沱湖是最早进行河蟹人工放流的湖泊之一,以上现象更为严重。随着河蟹产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近年来,由于资源的衰退,沱湖螃蟹的产量下降,规格变小。
“以前,沱湖螃蟹的养殖是以小的网箱为主,蟹农都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几十亩。”刘红告诉记者,网箱投喂会带来两个弊端,首先网箱比较小,螃蟹的活动空间小,成熟之后,螃蟹的体格小,价格自然卖不上去;其次是投放的饵料对沱湖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冬天,五河县实行退网还湖,先后拆除了沱湖20000亩面积的围网,变小网箱高密度养殖为大规模生态放养,不再投放饵料,让螃蟹自己觅食,自然生长。出台《现代农业沱湖河蟹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规划》,根据沱湖的水文条件、地质环境、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在要求,将沱湖拆网区域划分为生态养殖和生态修复2个生态功能区。根据规划,到2019年,生态修复区内水生植物覆盖率达到35%以上,贝类平均生物量达75.2g/㎡,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Ⅱ类以上。生态养殖区150g河蟹规格提高25%,产量提高20%。通过人工投放鲤、鲫、鳜、黄颡鱼种苗的方式进行增殖,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逐步恢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种群资源。农业部门选拔湖区专业渔民10人作为兼职环境督察员,组建沱湖环境督察队,负责湖区水环境监管,防治人为干扰、破坏。
从岸上到舷梯,再到船上,随处摆着半米高的网兜袋,装满网兜袋的则是刚从沱湖中捕捞出的五河螃蟹,这是记者日前在安徽省江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公司的工作人员用双手拎着装满蟹的网兜,随着外地来的客商进进出出,把螃蟹装上车。螃蟹爬动、蟹爪“打架”的声音和议价格、挑螃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记者走进船内,公司生产部负责人金龙在接了数个电话后说,“实在是太忙了,从10月开始,这样忙碌的日子大概要近1个月,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开始有本地或者外地的客商来买螃蟹,一直到晚上9点,人都不会断。”金龙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每天都要谈下近万斤的螃蟹买卖。”
江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有着13000亩的养殖水域,每年都会出产约16万斤的螃蟹,是沱湖最大的螃蟹养殖公司。公司的工作人员手持长两米多的网捞,伸入舷梯两侧的水面,把装满网捞的螃蟹倒入一旁的大水桶中。金龙随手挑出一只螃蟹,“看,五河的螃蟹都是青盖白底,十分干净。吃起来黄满膏肥,肉质细嫩,不柴不松,口味甘甜。单论品质,不会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螃蟹差。”“我们不喂饲料和添加剂,螃蟹全部是吃螺蛳、小鱼和水草长大的。”金龙说,“过去,五河螃蟹养殖缺少科学指导,每亩水面投放扣蟹过多,螃蟹成熟时,个头小,肉质也不如现在。如今五河螃蟹每亩养殖多少,都经过科学计算,平均个头可以达到2.3两。”
“三年的生态放养,沱湖的水清了,螃蟹变大了,价格也比之前提高了30%左右。五河螃蟹现在的年产值大约在1.5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5万元,通过进一步推广生态放养,今年渔民人均收入预计可增加10%。”在刘红看来,生态放养的好处已经体现出来了。
线上线下同步销 五河螃蟹卖得远
“五河螃蟹的价格低于其他知名螃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销售渠道窄、散、乱,销售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较差。”在刘红看来,除了品牌推广存在缺陷,销售方式和渠道同样是制约五河螃蟹做大做强的因素。“以前我们卖螃蟹,都是一堆一堆的卖,不分规格,这一堆多少钱,你都拿去,导致价格上不去,品质参差不齐。”养殖户杨政松告诉记者。今年通过品牌整合,五河县螃蟹协会在全县开设了13家螃蟹专卖店,这13家门店按规格以高于市场价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养殖户的螃蟹,解决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
整合后的五河螃蟹,为发挥品牌效应,要求养殖户、经销户做到统一营销招牌、统一插彩旗、统一经营正宗沱湖蟹“三统一”。对做不到“三统一”要求的,坚决不得使用此商标。螃蟹经销点按照“三统一”的标准销售,并将产品分等级包装销售,在包装设计上,既有价廉物美的蒲包包装,又有高档次的“篓”装和“盒”装。使过去依靠“蒲包”包装的沱湖蟹,走向以精致考究的礼品盒装,按照不同的市场需要分档次经营,加快了销售速度,提高了销售价格。
线下销售火热,线上销售同样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让蟹农“卖得出、卖得快、卖得好”,今年,五河县螃蟹协会借助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将螃蟹卖得更远。“阳澄湖螃蟹去年电商销售的占比高达60%,可以说没有电商,就没有阳澄湖的品牌,而沱湖主要还是靠单一的线下销售渠道,去年的电商销售占比不足8%,可供挖掘的销售潜力巨大。”10月22日,在与安徽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现场发布会上,刘红表示,能借助顺丰这块平台,搭上“顺丰”车,宣传协会、宣传“五河螃蟹”,相信,五河县螃蟹协会将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五河螃蟹”这个品牌会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金字招牌。
据悉,顺丰快递将推出五河螃蟹专递服务,采用专业的保鲜包装和先进的冷链运输,将螃蟹寄递存活率提升30%,能确保螃蟹存活72小时以上。在运输过程中,会优先使用顺丰的全新波音货运机专机运送,确保消费者第一时间吃到最新鲜的五河螃蟹。同时,顺丰建立极速理赔售后服务,对在快递中死亡的螃蟹在48小时内理赔。
“短短几天时间,顺丰已经发出去近4000单,送往全国各地,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刘红高兴地说,线上销售的火爆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消费者对五河螃蟹品质的认可,未来五河螃蟹销售将由当前的线下为主线上为辅转变为线下线上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