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推进文旅强县高质量发展,4月14日,五河县举行老故堆遗址文物交接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老故堆遗址54件/套已修复文物正式移交至县博物馆入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五河县政府副县长刘占亭、市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交接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博士介绍了文物修复的相关情况,副县长刘占亭宣布文物移交仪式正式开始,移交方代表和接收方代表举行文物交接仪式。
张东博士介绍说,此批修复的文物内容较多,有新石器时期陶鼎、陶豆、陶罐等器物和少量的玉器和石器,文物时间跨度大,特点鲜明;另外可以看出,五河地区已经在五千多年前文明造始的阶段已呈现出南北融合的特点,与现代五河城市的发端也有密切的关系。
据了解,老故堆遗址是五河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自2008年发现以来,其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丰富遗存,揭开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壮丽图景。老故堆遗址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现场发现商周及新石器时期墓葬11座,出土玉器、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0余件/套,县博物馆目前已展出14件/套,此次交接的50余件/套文物也已列入展陈计划。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考古研究的珍贵成果,更是五河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老故堆遗址出土文物的修复,填补了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空白,今后将充分利用此批文物,推出精品展览和数字化展示,并设计、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更好的宣传五河历史,讲好五河文物故事,为推进五河县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