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烹“民生大餐” 打造幸福五河

发布时间:2015-07-31 00:00来源:民生工程 浏览量:字体【  
□今年五河县共计实施33项民生工程,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成为现实。□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以乡镇敬老院为重点,县福利中心为示范,民办养老机构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渔民上岸工程,越来越多的五河人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推行3+1约谈机制、“一二三四”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乐享发展成果 提升幸福指数
    2015年,新春伊始,五河县民生工程协调办公室《致全县城乡居民的一封信》就送到了全县人民的手中。信中写到,2015年县政府决定实施33项民生工程,在2014年度的基础上提标9项、退出15项(省级3项、市级12项),拓展3项、继续实施18项,涵盖多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并在去年的基础上对部分民生工程进行了调整完善,将就业促进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拓展为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工程、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努力做到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河县民生办主任林衍芝掷地有声。
   “以前感冒发烧都要到县城大医院去看,现在在乡卫生院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62岁的临北回族自治乡刘善明老人告诉记者。据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扎堆、卫生院冷清的问题,该县今年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医疗保障四大体系:一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病有所医。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参保59.13万人,报销补偿19967.9万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县,补偿765人次、赔付91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3406人次,发放救助金858.9万元。二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程,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服务,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一体化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完善药品供应体系,缓解群众看病贵。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388万元,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93.82%。
   今天的五河,“老有所养”正在成为现实。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以乡镇敬老院为重点,县福利中心为示范,民办养老机构为依托的发展格局。参加过抗日战争的87岁老人李学文原先所住的房屋低矮破旧,如今他正在花园式的城关镇敬老院颐养天年。在健身区活动活动手脚,或和其他老人们一起打打牌,拉拉家常,或看书读报、打牌下棋,到了餐点有免费的鸡蛋和新鲜蔬菜等提供。在全县,像李学文这样的老人还有近千人,如今他们都在这样的敬老院里安度晚年。“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不能落下一个老人。”五河县民政局局长陈之柏说,今年上半年高标准新建改建临北乡敬老院、双忠庙镇訾湖村敬老院,预计11月份达到入住标准,届时全县将有16所花园式的敬老院,2880张床位,将惠顾更多孤寡老人。 
     民生工程好不好,百姓说了算。家住五河县城关镇吴家嘴社区的王守芳,儿子离异,独自一人抚养孙子,家境困难,得知情况后,五河县民政局特事特办,核实情况后简化办事流程,仅用一周时间,祖孙两人就领到了C类300元低保,有了基本的经济来源。“往年老百姓最关注的低保问题,由于面广、量大,往往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陈之柏说,为此,今年五河县民政局创新工作模式,打造“长期末端公示”,对之前的低保户进行重新审核登记,明确规定19种人不得享受低保,全程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后续核查全覆盖,并在村里显著位置布设五到八块动态公示栏,让百姓一目了然,有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违规现象,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截至今年6月底,全县有五保户4675人,共计发放五保供养款702万元。为解决寒门学子上学困难,该县今年计划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152人、中职学校免学费补助643人、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422人,已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42处,新建3所乡镇幼儿园,计划免费开放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年计划对199个行政村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实行专项补助。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3000人,购买350个公益性岗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托底。对符合政策规定的4491名一、二级残疾人,656名三级残疾人,每人每年分别补助800元、400元。
    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是五河县政府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对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经济新常态下,五河进一步缩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持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全年计划投入资金15.07亿元,其中县财政配套3.01亿元,较上年增加3.1%。目前到位资金12.96亿元、占总投入的85.99%,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努力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
    改善人居环境 打造人居福地
   “以前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现在铺上了柏油,两旁的绿化也搞得很漂亮。”临北回族自治乡段庄村村民黄志贵说的这条路就是今年五河县重点打造的浍临路,是临北乡通往五蚌路的必经之路,目前道路即将进入亮化阶段。今年以来,五河县把美好乡村建设同三线三边治理相结合,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重点打造五固路、红旗路、浍临路,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重点整治县城环境和乡镇村庄环境,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绿色代表着生机。五河县大力实施绿满虹城行动,实施多项绿化建设项目,增加城市绿量,打造生态县城。今年以来,漴河公园二期、龙河公园二期、高速公路出入口、城西广场、女山路、兴淮路、国防南路等一批新建绿化项目正在按计划建设。还将启动分洪闸东至山水码头绿色长廊、玉带河综合景观带等项目建设。 
   “现在水变清了,来这锻炼的人也多了。”在漴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进行锻炼的退休工人王玉玺告诉记者,以前的漴河就是臭水沟,杂草丛生,别说锻炼,就是人影都看不到,自从改造后,这里俨然成为老年人的活动“根据地”。据悉,像漴河这样的主题公园,在五河县城还有3处,分别是龙河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新开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青年圩传统文化主题公园,根据规划,这些主题公园将在今年9月份建成,届时,五河人民又添休闲好去处。“这些主题公园,不仅仅满足老百姓一般休闲健身需要,还有一定的文化普及功能,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五河县文明办副主任吴庆西说。
    城市建设,重在细节。五河县今年下大力气治理非法广告牌造成的杂乱无序的现象,共清除非法广告牌200多块,对城市建筑外立面装饰、户外广告、商店招牌进行规范引导,对破损陈旧的交通标志、道路标志进行了更换。打造系列示范街区道路,对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全面提升美化、绿化、亮化水平,县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了经营秩序、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年底前将完成2条主次干道、2条背街小巷、2个街区的示范创建工作。
    广袤的农村同样在蜕变。五河县今年大力开展“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活动,发动群众利用四旁、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植树造绿。推进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荫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800多亩。对“三边”进行提升改造,全面治理“青山挂白”和林中“开天窗”现象,新增绿化面积200多亩。该县还对农村清洁工程建后管护实行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多种管护方式,不论实行那种管护方式全县必需实行“四有、五统一”管护新模式。“四有”工作机制,即,有一支环卫专业队伍、一批环卫设施、一套环卫管理制度、一个经费保障机制,清理现有积存垃圾。建立“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乡镇和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行“五统一”工作模式,即,每50户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每10户村民配备一个垃圾桶,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建1座垃圾房,每个乡镇建1座垃圾中转站、配1-3辆垃圾转运车辆,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清除现存的裸露垃圾。“住有所居”。五河县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建设,坚持“棚户区改造,安置先行”,确保“拆得稳、安得好”,切实解决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做到让群众满意,让更多虹城百姓实现安居梦想。在安置房建设中,五河县坚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在安置房内部做到“通水、通电、通气、通网络”,在安置小区,按照人口规模,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就近购物、就医、健身、娱乐等。确保安置群众安置的满意,居住得舒心。
    2015年,全年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5004套,已开工建设4694套;农村900户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16套、已建成80套,其余已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渔民上岸工程,已解决2101户渔民住房问题,尚余645户渔民全部落实了安置去向,10月底可实现全部上岸。打造系列文明示范小区,城关镇每个社区分别确定一个小区打造文明示范小区,年底前将完成8个示范小区的创建工作。
    有了新房子,还要有好管家。为进一步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后管养工作,五河县按照“搬得进、住得起、管得好”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实行“房租补助物业服务”的物业管理新模式,合理制定物业费用标准,县财政从保障房小区配建的经营性用房房租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助物业服务收支差额部分,小区配建的经营性用房房租收入剩余部分作为保障房房屋维修、养护费用,保证了物业企业正常运营及保障房的正常维修养护。与此同时,会同小区物业服务部门发放宣传单、意见建议表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宣传并收集相关建议,争取住户的支持、理解、配合,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长期发挥惠民功效。
    完善监督机制 政策落地生根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执行力。为防止“民生工程”变“民忧工程”,五河县加大多渠道问责力度,对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推行“3+1”约谈机制,即预防性约谈、警示性约谈、整改性约谈和回访式约谈,采取积极跟进方式,建立民生工程约谈促进机制。为加快民生工程实施进度,按照“一个确保、两个巩固、三个提升、四个加强”的要求,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机制,有力推进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为加强民生工程社会监督,实行民生工程举报投诉制度,在县监察局、县民生办及相关实施部门设立了举报电话,受理群众对民生工程方面的投诉。为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年初调整了县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并召开全县民生工程动员会,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县政府年初与县直牵头部门、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县直牵头部门将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与乡镇政府、具体建设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对照各乡镇、县直牵头实施部门与县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实施情况,达不到目标任务的,县民生办进行预防性约谈。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宣传途径。该县创新宣传方式,注重民生工程成效宣传,不断强化群众对民生工程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营造浓厚氛围。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长期效果。针对以前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建而无用、建好闲置的现象,该县今年坚持建管并重,建管并行的原则,把工程建设和管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投入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政府购买服务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人员、落实管护经费。同时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等类型民生项目,分别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外包经营、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实行分类管养,推动项目健康长效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政务微信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信

  • 政务微博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