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芦苇,制笛膜,非物质文化“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2-05-16 14:41来源:五河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字体【  

笛膜是竹笛吹奏必不可少的用品。五河县新集镇双河村被誉为中国“笛膜之乡”,具有30多年的生产笛膜传统。依托当地的芦苇资源和古法采集技术,每年的4月份至5月份,村里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芦苇做笛膜。笛膜不仅在当地形成了特色产业,笛膜的采集技艺还被列为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带动村民实现了普遍增收,为该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图片

图片

“我做笛膜有20多年了,去年成立了笛膜专业合作社,笛膜采集制作时间短,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一年下来收入在30万元左右。”笛膜合作社负责人徐壮脸上泛起喜悦的笑容。

5月14日,在新集镇双河村,可见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着芦苇杆垛。空气里飘荡着芦苇的清香,家家都在做笛膜。走进村民薛昌芳家的后院,她正和两位邻居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娴熟地抽膜,一抽、一吹、一扭、一捋,不到二十秒,一根光滑、透明的笛膜条就做好了。“这是俺们村的传统手艺,去年,笛膜采集技艺被列为蚌埠市非遗了,这活我都干了20多年。”薛昌芳笑着说,现在她每天能抽膜3000根左右,按单根两毛算就是600块。

据了解,双河村之所以成为“笛膜之乡”,主要源于该村世代相传的古法芦苇采集技术。“不是每根芦苇里都结膜,如何从外观辨别要靠技术,而这项技术则为双河村所独有。”村民赵国民告诉记者,尽管有了独门技术,可芦苇仍需到水边采集。为了采集“合格”的芦苇,村里男人通常要到本村周边乃至方圆百里的地方,必要时还要穿上橡胶裤下水作业。

据悉,双河村的笛膜主要销往浙江、重庆、广东等地,由于笛膜属于耗材,每年都供不应求,市场销路非常的好。正因为有可观的经济回报,笛膜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有近800户农户参与,年产笛膜达到800-1000万根,平均每户增收可达3万元。

图片


为把该产业做大做强,改变眼下村民“各自为战”的现状,双河村两委今年成立了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全村的笛膜加工户纳入统筹管理,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同时规划建设笛膜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带动更多村民受益的同时,为全村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来自五河的笛声“响”誉全国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