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进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1场,向大家介绍新时代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先生,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先生,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先生。下面,我们先请邓小刚先生作情况介绍。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我先就这十年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第二,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一是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脱贫地区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三,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有3个数字很有代表性。一个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第二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第三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畜牧水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第四,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转型升级,休闲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民生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第五,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乡村发展释放新动能。把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一是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实施,建立起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各项重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制度等重大改革,探索形成了一批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长远的制度成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这些成就的取得,最关键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领航掌舵。总书记始终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三农”重大工作,从政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邢慧娜:谢谢。现在大家可以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这些年绿色低碳循环正在成为农业发展主基调。请问,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曾衍德: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应该讲,现在的农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田园更美了,绿色正在成为“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从成效看,可以概括为“三个有效、一个加快”。
第一,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这些年,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重点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这个成效也是来之不易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了一批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第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这些年,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通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模式,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养殖大县全部开展整县推进粪污综合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秸秆农膜利用水平稳步提升,通过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同时,加强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程监管,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田白色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
第三,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保护修复田园生态系统,优化农田林网布局建设,推广稻渔种养生态模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修护林草生态系统,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为全球贡献了最多的新增绿化面积。保护修复重点流域生态系统,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稳步开展,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第四,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绿色转型,健全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环节减损增效,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健全,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建设约5.1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农产品低温处理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园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全域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现了全链条循环利用、全值利用。谢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但在大豆、油料等品类上仍然面临一定的产需缺口。今年农业农村部也提出要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请问,目前我国扩种大豆和油料的最新进展如何?下一步措施是什么?谢谢。
曾衍德:谢谢你的提问。
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就是扩种大豆油料。从目前的情况看,各项进展都很好。夏粮小麦丰收增产已成定局,这是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亮点。现在大豆油料生产成效显著,有两个标志。第一个是,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初步预计今年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水平稳定,增产明显。第二个是,大豆面积扩种今年有望实现。目前的情况看,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年大豆面积将明显增加,这是今年很显著的成效。总的看,实现扩大豆、扩油料这两个目标是非常有信心的。下一步,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继续做,夏收期间把夏播大豆面积落实落地,同时加强后期管理,努力实现今年大豆油料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为增加大豆油料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一直加大力度补短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能否介绍一下相关进展成效?下一步将如何继续发力推进?谢谢。洪天云:谢谢你的提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6月20日,胡春华副总理在福建三明市主持召开了全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各媒体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我在这里很高兴也愿意再给大家介绍相关的情况。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开,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其中,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2018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二是农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三是农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屋内屋外更加干净、院里院外更加美丽,农民生活习惯更加清洁卫生,生活方式更为绿色环保。可以说,环境整治改变了农民的卫生观念,改出了农村的生活新貌,树立了农村的文明新风。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二是突出群众主体。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形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群众参与的良好整治氛围。三是注重统筹推进。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强化典型引导,全国各地都已经有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好的经验,比如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广东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经验等等,要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家都知道,产业振兴是五大振兴之首,也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请问,乡村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谢谢。邓小刚:谢谢你的问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指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十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重心向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下沉,加快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第二,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推介了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第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让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
第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第五,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乡村创新创业,建设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重点是推进“四业”:一是发展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推进农村创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农村能工巧匠和乡村能人在乡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三是引导投资兴业,优化农村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立绿色优质产品基地、布局加工能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促进农民就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载体,促进产村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谢谢。
邢慧娜: 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先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