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国土空间规划新闻发布会
发布主题: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2日上午10:30
发布单位:五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地点:五河县规划馆会议室
主 持 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股周孟雨
发 布 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收储中心主任卢灿义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五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将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收储中心主任卢灿义,国土空间规划股周孟雨,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侯佳对《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主要内容向社会各界进行全面的介绍。下面,请卢局作情况介绍。
发言人: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下面,我就《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主要内容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依据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发〔2019〕4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等要求,开展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五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五河县首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原先的规划相比,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更加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致力于提高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规划编制过程
2020年5月启动项目编制。编制过程中完成实地勘察调研、收集资料、意见征询、部门座谈等阶段,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县直部门和乡镇多次对接,进行了公众问卷调查,开展了规划草案公示公告等必要程序。于2023年3月21日至4月19日,对规划草案进行公示公告。于2023年3月20日至25日、2023年4月14日至21日向相关县直部门及各乡镇征求意见,落实反馈意见并修改完善。于2023年4月28日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审查。于2023年5月22日通过县规划建设工作委员会2023年第4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于2023年6月5日,经合法性审查,不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强制性规定。于2023年6月20日通过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于2023年7月5日通过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2023年7月,《规划》成果征求市直部门、市局审查小组、审查专班意见。2023年8月23日,《规划》成果召开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小组市长会议。2023年12月,《规划》成果依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注意事项》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审查意见,再次进行了系统地修改完善。《规划》成果完成第二轮审查。2024年2月,《规划》成果参考固镇县的审查意见,完成第三轮审查意见的修改落实。2024年5月通过第四轮市级审查。2024年5月14日通过专家评议会审查。2024年5月15日第二轮市直部门征求意见。5月31日通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办公室2024年第6次会议审议。逐条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落实并修改完善,形成《规划(送审稿)》。
四、规划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空间保护成效显著,城镇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发展、绿色优先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提供空间和要素保障。
到2035年,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更加牢固、竞争力持续增强、品质明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达到皖北地区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
到2050年,形成安全、高效、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面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五、主要内容
《规划》已形成“1+12+1”成果体系(1个总体规划,12个专题专项研究,1个信息平台)。《规划》旨在体现城市发展意图、统筹安全发展底线以及提升管理治理水平,重点发挥战略引领、刚性管控和实施工具三大作用。
(一)战略引领。《规划》明确了五河县的城市性质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集聚基地、蚌埠市域东部副中心门户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2035年人口规模预计达到55万人,城镇化率68%。中心城区以自然山水本底为基础,彰显以水为魂、河湖辉映,多水汇虹的空间特色,结合重大交通设施廊道及行政区划因素,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为导向,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控,推动区域协同治理。
(二)刚性管控。《规划》划定了“三区三线”。全县划定耕地保护面积875.08平方千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71.18 平方千米;优先将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至2035年,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73.98平方千米。在确保充足农业生产空间和优良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城市空间结构最优、运行效率最高等原则,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促进城镇节约集约发展,为全面落实发展战略提供空间保障。至2035年,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平方千米49.84平方千米。
(三)实施工具。《规划》按“优居住、保产业、增服务、补绿地”的总体思路,鼓励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施布局优化;实现规划的前瞻性,应对管控要求,进行弹性留白,留好调整接口。坚持产城融合布局,以人口规模定居住规模;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以经济目标定产业规模;坚持十五分钟生活圈,以人均指标定设施供给;坚持组团式化发展,以园林城市定绿地体系。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发言人:(一)在城市发展中落实“多规合一”,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整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通过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等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规划的刚性控制。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明确各类用地的边界和规模,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三是构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空间新秩序,通过尊重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促进自然资源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引导国土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
一是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省际毗邻区产业集聚基地、蚌埠市域东部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上现代化滨水园林城市”的城市性质。二是在用地结构和分配中,坚持“增服务、补绿地”,全面提高了公服设施和公共绿地在中心城区用地的占比。三是在项目建设中,将把全面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居住和配套用地的强制性要求,着力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在持续发展中体现节约集约和高质量。一是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我们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居住、保产业”的用地结构分配原则。二是在用地规模中,将原先以增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发展方式向“增量+存量”内涵集约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厘清已批未建用地和低效用地底数底图情况,为城乡发展框定规模、指明路径。三是首次提出“工业保护控制线”,将工业用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落实并保障城乡产业用地空间需求。四是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彰显城市文脉、记忆和特色。聚焦文化保护,彰显淮河文化等地域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合蓝绿空间,绘制“多水汇虹”的优美时代画卷,营造“河湖拥城,淮蕴古今”的城市山水人文格局。
(四)在保障发展中坚持项目导向,科学预留空间。超前研判空间布局和要素保障问题,“矢量落图”省、市、县重点项目,为重大项目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同时,通过科学谋划预留留白空间,为未来发展留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确保宝贵土地资源和空间能够得到更好有效利用。
在规划编制中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专班推进、坚持专题研究、“坚持上下衔接、现场对接”“坚持领导把脉,专家论证”“坚持公众参与,开门纳谏”,以“五个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要求,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打磨五河未来发展蓝图。一是高效率的专班推进。在“三区三线”划定阶段,针对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成立了五个工作专班,聚焦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累计召开专题研讨会和专题推进会40余次,两级编制团队在部、省、市集中驻点办公60余天。二是高频次的上下衔接。先后赴省空间规划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协调20余次,赴30余个县级部门、乡镇开展多轮调研座谈和调研,全县召开规划阶段成果汇报会20余次。两次书面征求20余个市直部门意见。三是高规格的领导把脉。始终坚持在规划编制各个重要节点向市政府领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领导、县“四大班子”及主要领导汇报,听取意见,吸纳成果。四是高水平的专家论证。先后召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议会1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审查3次;召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家咨询论证会1次,专题专项专家论证会2次,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对规划编制成果开展全面检视。五是高标准的开门纳谏。除了法定公示外,主动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征询社会各界和专业部门意见建议,力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寻得“最大公约数”。
主持人:谢谢卢局的介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