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好的“压舱石”作用。
一、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2022年我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1272元,同比增幅为8.2%,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集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新认定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2个,市级示范基地5个。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新增项目17个,投资总额44.17亿元。其中,签约项目7个,投资额12.71亿元;开工项目3个,投资额6.95亿元;投产项目7个,投资额24.51亿元;在谈项目4个。
(三)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关于印发五河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监督考核若干指标细则的通知》,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工作,压实乡镇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主体责任。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乡(镇)、村、农户开展巡查监管,督导乡镇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加强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动态巡查监管工作,力求做到无死角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宅基地违法违规线索,及时进行整改纠正,把违法占用土地特别是乱占耕地建住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开展全县综合巡查1次,日常监管督导覆盖全县14个乡镇、126个行政村,下达乡镇违规建房整改函16份,整改农户违规建房17宗;全县共新增受理申请191件,批准187件,其中新建38件,翻建149件。
(四)数字乡村发展。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建成现代牧业(五河)有限公司、五河县利万家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五河新希望六和牧业有限公司、五河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可牛了乳制品有限公司等5个数字农业工;建成五河县前锦养殖专业合作社、蚌埠清水源生态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上殿湖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五河县皖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五河县万里红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安徽省润博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五河县双忠庙镇訾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蚌埠朵朵鲜农业有限公司、五河县兴牧生态家庭农场、安徽新一禾生态农庄有限公司等1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正在加快推进安徽省松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聚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务本源民族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五河县薛西湖家庭农场、安徽润湖科技有限公司、五河县众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建设。
(五)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建设主线,坚持硬件建设、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治理管护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生态美丽乡村。2021年度1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共落实各级财政资金9800万元,其中中央省市资金4760万元,县财政资金5040万元,农村改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沟塘清淤、道路畅通、公共服务设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村庄绿化亮化、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环境整治等十个方面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已顺利通过市县初验。在村庄特色打造方面,各村做到因地制宜、提前谋划,深入发掘本地历史、人文、自然、区位等特点,凸显村庄特色。如沱湖沿线申集镇黄李村、莫圩村围绕水乡文化、古虹城文化特色打造,双忠庙镇阮圩村围绕稻乡元素打造,淮河沿线新集镇三岔村围绕古驿站文化打造等,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打造环境优美、文化鲜明、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
(六)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制定了《县委常委会委员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落实粮食安全成员单位职责,制定了2022年度粮食安全工作要点;强化目标管理,县政府与14个乡镇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县夏粮面积83.81万亩,总产33万吨,同比增长1.23%;预计秋粮面积102.09万亩,总产44.56万吨,同比增长2.52%;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5.9万亩,总产77.56万吨。
(七)高标准农田建设。圆满完成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项目总治理面积14万亩,涉及双忠庙、东刘集7个乡镇8个项目区,投资规模达3.27个亿元,顺利通过市级年度项目验收。全面启动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面积14万亩,总投资3.27亿元,涉及双忠庙、新集等8个乡镇项目10个项目区,9月初21个施工标段承建单位开始进场施工,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可完成总任务的80%。高标准推进2022年农村沟塘整治工程”,组织工作专班,利用专项债资金5000万元,开展农村沟塘整治,具体包括:五固路边沟(小圩-沱湖段)整治长8.5km;头铺镇老干渠沟清淤整治长10.5km;淮北大堤左岸(头铺段)背水面洼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13.5km等工程,目前工程已全部高标准、高质量完工,经县级验收合格。超前谋划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3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治理面积9万亩,其中新建任务5万亩,提质更新4万亩,总投资约2.7亿元,计划安排东刘集、新集等10个项目区,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已通过公开招标完成,预计12月底前可完成小溪镇霍庄村、东刘集镇大程村等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任务。
(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结合“农业农村部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和“安徽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大力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育工作,全年共开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培训2次210余人,推荐3个主体申报国家级示范社,推荐38个主体申报市级示范,其中家庭农场35个、农民合作社3个,新评定县级示范主体88个,其中农民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63个。截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家庭农场达1876个,新增194个;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87个,新增107个。
(九)农产品加工。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1-8月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总数达44家,预计全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以上;1-8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3.59亿元,当月增速10.11%,预计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55亿元以上,增速10%以上。推进农产品加工强园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目前入园企业13家,新落户的安徽华莱士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85万吨卤制食品项目、安徽省怡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各类面包项目、安徽昌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畜禽和鲜肉卤制品项目、安徽众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禽类和水产卤制品熟食制品加工项目已投产,安徽省醉沱湖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安装设备。推进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培育,大力培育现代牧业(蚌埠)有限公司做强牛奶产业,成为产值超10亿元强企,1-9月份完成产值8亿元,现代牧业(五河)有限公司荣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强称号;加快推进蚌埠希望食品公司年产5.6万吨肉制品及速冻食品加工项目建设,争取年内投产,成为产值超10亿元强企。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安徽宏新食品有限公司自热食品整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8亿元,占地近2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目前投资0.6亿元;可牛了年产16.5万吨低温奶项目,投资4.13亿元,项目已正式生产,日生产20吨低脂、全脂、巧克力系列鲜菲乐奶产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树牢品牌意识,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麒面业,建立5万亩绿色食品小麦原粮基地,确保“牛牌”面粉的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头铺镇薛林村被认定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在“皖美农品”评选中,“五河螃蟹”荣获“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现代牧业”荣获“皖美农品”企业品牌,群力合作社的“菜圃”牌红辣椒、润博农业公司的“大岗村”牌蟹田米、盛堂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润沱”牌螃蟹、天麒面业公司的“牛牌”牌特精粉荣获“皖美农品”产品品牌。
(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继续实施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民俗民风、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村庄清洁日等,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提升村庄清洁行动总体效果。全县199个行政村、794个自然庄、2365个村民小组、8406个网格单位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改善行动,199个行政村全部制定村规民约,92个行政村推广运用积分制,完成突出问题整改140户;清理村内沟塘渠2446条(口)30万米,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28万吨,拆除乱搭乱建11380户,清理无功能建筑物3.5万平方米,清理断壁残垣2006处,清理废旧广告牌15727个,清理“牛皮癣”2.24万处,规范畜禽散养行政村199个;开展清洁卫生宣传教育活动6846 次,开展入户宣传引导庭院整治和改善卫生习惯84190户,发放宣传资料及张贴标语共13.97万份(条);
(十一)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主产乡镇,分别新建1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核心面积 2000 亩以上;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结合禁限农药专项整治工作,全县建立农药经营书面台账达100%,建立农药经营电子台账达90%以上;加强科学用药培训,结合磷化铝等禁限农药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工作,先后开展8期农药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培训农户2050人次;扎实推进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年提升行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9.3%,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大型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配套率100%;推行秸秆收集专业化、清运社会化、储存标准化、购销市场化和利用资源化“秸秆收储运用新模式”,全县发展秸秆“五化”利用规模企业35家,建设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34个、村级固定式收储站点70个,组建村民组专业化收集队伍119个,全县农作物秸秆产生量114.85万吨,可收集总量为80.80万吨,综合利用总量78.39万吨,其中能源化利用量36.2万吨,饲料化利用量8.74万吨,基料化利用量5.9万吨,肥料化利用量0.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7.01%,其中产业化利用量51.34万吨,占秸秆利用总量的65.5%。
(十二)促进怀洪新河干流水生生物多样性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认真执行五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县所有网箱全部拆除,拆除围网12万多亩,持续在怀洪新河干流水域实施生态放流,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今年投放滤食性鱼类花白鲢鱼种50万斤,投放扣蟹2.2万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配合农业部、省农业厅开展无公害水产品药残抽检,全县设立4个鱼病测报点,按时上报数据并对鱼病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布鱼病信息,指导科学防病治病,减少病虫害危害。
(十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工作机制,印发《五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的通知》(五农〔2022〕120号)、《五河县关于报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员、村级协管员名单的通知》等相关监管文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加强培训宣传,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监管、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先后举办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3次农资打假宣传活动,悬挂条幅14条,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3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推进“双认证”工作,通过招标方式同安徽中青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签订《五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实验室资质认定(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考核(CATL)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协议,目前全县共有乡镇监管员40人、村级协管员199人,将农产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构建县、乡、村三级监管网格,确保我县不发生重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抓好检验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920批次,预计全年完成剩余128批次任务争取12月中旬完成1048批次(2批次/千人);14个乡镇快速检测完成6544批次,其中农残快速检测5671批次,水产品快速检测276批次,“瘦肉精”检测597批次,合格率100%,预计12月中旬可完成8600批次。
四、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全县农业农村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县“三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收入稳势头提后劲,为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五河贡献“三农”力量。
(一)全力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175万亩,产量稳定在12亿斤以上。加强绿色高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组织开展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统防统治,确保总体危害损失率在5%以内。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和保供能力提升,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2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户)不低于75个,全县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保持平稳。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0.2万亩。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0.1万亩。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产量、产值分别达4万吨、4亿元。主要农产品风险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
(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切实做到政策对接不留空白。巩固提升脱贫村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帮扶项目,深入推进“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积极谋划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项目,大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力争达60%以上。大力推广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开展“防贫保”综合保险试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完善协同运行机制。
(三)切实打牢种子耕地两个基础。推进种业强县发展行动,加强五河野生大豆等地方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县农科所与省农科院、安农大、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四个结合”创新,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建活动。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四)着力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推进科技强农,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种业强县建设、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行动。
(五)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重点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猪、牛奶、水产、食用菌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1家。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特)”“一镇一特”全产业链创建,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切实做好农业安全生产工作。
(六)加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90%以上。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试行化肥施用定额制,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2%。持续实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行动,推广应用技术成熟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回收率分别达80%以上。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强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强化渔政执法能力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执法手段,持续开展禁捕退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构建禁捕退捕长效管控机制。
(七)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新改建户厕优先入室、确保进院,统筹做好水冲式厕所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完成问题厕所整改,巩固前期排查整改成果。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推广“生态美超市”。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建设14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农村路、电、网、水、气等建设管护,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乡间优化配置,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八)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群众自治机制,加强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乡(镇)村中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打造数字乡村治理样板。强化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化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树立文明新风尚。
(九)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完善“三变”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全县集体经济强村达到4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到1920个、农民合作社稳定在1530个。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30个。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50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