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行政水系概况
五河县位于皖东北、淮河中游下段,东与江苏省泗洪县接壤。全县国土面积1595Km2,辖15个乡镇225个村(居)委会,2011年末全县人口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产粮大县、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全省园林县城。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110.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3.41万吨,荣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和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47元。
五河县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因境内有淮、浍、漴、潼、沱五水交汇而得名。随着时代变迁、治水更迭,现境内有淮河、怀洪新河(香涧湖)、北淝河、沱河(沱湖)、天井湖等主要河湖,有中小型水库35座,其中樵子涧水库系蚌埠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有国家防总备案的行洪区3个,总行洪区面积81.8Km2,涉及沿淮5个乡镇5万多农民的土地。多年平均降雨量939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汛期(6—8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89亿立方米。
按排水水系划分,全县主要划分为淮河、怀洪新河两大水系。其中:向淮河本干排水面积494.5km2,占总面积的31%,向怀洪新河水系排水面积1100.5 km2,占总面积的69%。全县按地形特征可划分为平原岗地、湖湾洼地、丘陵和湖泊水面四种类型。其中:平原岗地467.6 km2,占总面积的29.3%,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天井湖以西及沱浍之间,地面高程一般在13.5—19.5m之间;湖湾洼地794.4 km2,占49.8%,主要分布在沿淮圩区和怀洪新河两岸的各湖洼地,地面高程一般在11.5—16.5m之间;丘陵区面积170 km2,占10.7%,主要分布在淮河南岸的朱顶、小溪两乡镇及武桥镇天井湖东岸地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60m之间,最高山丘(小溪镇玉皇山)高程97.5m;湖泊水面163 km2,占10.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五河县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境内建有各类防洪堤防385.9km;建有大中型控制闸8座、小型涵闸180多座,中小型水库35座;兴建国有集体排灌泵站296座,总装机42070千瓦;疏浚开挖大沟46条、中小沟 4125条,总长4395公里,修筑干支斗农渠道1196条总长1250公里,建成各类桥涵渡槽斗门等2.16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78.5万亩, 水利在全县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河县建县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因境内有淮、浍、漴、潼、沱五水交汇而得名。随着时代变迁、治水更迭,现境内有淮河、怀洪新河(香涧湖)、北淝河、沱河(沱湖)、天井湖等主要河湖,有中小型水库35座,其中樵子涧水库系蚌埠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有国家防总备案的行洪区3个,总行洪区面积81.8Km2,涉及沿淮5个乡镇5万多农民的土地。多年平均降雨量939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汛期(6—8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89亿立方米。
按排水水系划分,全县主要划分为淮河、怀洪新河两大水系。其中:向淮河本干排水面积494.5km2,占总面积的31%,向怀洪新河水系排水面积1100.5 km2,占总面积的69%。全县按地形特征可划分为平原岗地、湖湾洼地、丘陵和湖泊水面四种类型。其中:平原岗地467.6 km2,占总面积的29.3%,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天井湖以西及沱浍之间,地面高程一般在13.5—19.5m之间;湖湾洼地794.4 km2,占49.8%,主要分布在沿淮圩区和怀洪新河两岸的各湖洼地,地面高程一般在11.5—16.5m之间;丘陵区面积170 km2,占10.7%,主要分布在淮河南岸的朱顶、小溪两乡镇及武桥镇天井湖东岸地区,地面高程一般在20—60m之间,最高山丘(小溪镇玉皇山)高程97.5m;湖泊水面163 km2,占10.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五河县水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境内建有各类防洪堤防385.9km;建有大中型控制闸8座、小型涵闸180多座,中小型水库35座;兴建国有集体排灌泵站296座,总装机42070千瓦;疏浚开挖大沟46条、中小沟 4125条,总长4395公里,修筑干支斗农渠道1196条总长1250公里,建成各类桥涵渡槽斗门等2.16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达78.5万亩, 水利在全县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