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和园区发展中心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2023-07-28 08:48来源: 五河县招商和园区发展中心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今年上半年,五河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踔厉风发,笃行不怠,攻坚克难,拼搏争先,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推进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持续建设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以产业发展引领工业经济发展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发展运行形势,解决矛盾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截至2023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98高新技术企业45家,战新产业企业20家;主导产业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47家;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27 家;规模以上绿色食品企业7家。1-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43.1%;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48亿元,同比增长3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完成税收收入2.62亿元,同比增长69.8%;完成全区经营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9.7%新增林洋光伏、五润纺织、正顺新材料等规上工业企业12家,希望食品、镇坤新材料已申报待审批入规企业2家;固定资产库新增远景、弗瑞斯、东方宇虹、联图4企业。

(二)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始终把双招双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来抓,制定印发《五河县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决策程序管理办法》《五河县招商引资项目后评估工作办法(试行)》,从适用范围、项目洽谈、项目决策、项目签约等方面建章立制科学评估招引企业和项目,确保招引项目质量;调整充实22个驻外招商队,明确县领导、各目标责任单位、各驻外招商分局的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全员招商;充分运用以商招商、基金招商、中介招商,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活动,外出招商370余次,洽谈客商740余人次,组织开展招商推介会2次,依托科创产业园、纺织集聚区、印染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发挥平台支撑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个,协议总投资61.6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1.03%。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个,预计上半年可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新入省库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57.65亿元,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27.48亿元。

(三)项目建设再掀热潮。紧盯重特大项目,全面加强跟踪服务、要素保障,推动重特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聚焦重点在建项目,强化代办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力促项目早落地、早竣工。今年以来,续建新建项目39个,其中纺织服装产业项目5个,机械制造产业项目26个,绿色食品产业项目4目前,汇氏科技镇坤新材料、高德保持架、杰仕途新材料8个重点项目顺利投产,并正在不断新增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丽岛新能源依伽新材料、远景新能源等项目正在按照计划推进建设相关手续同步办理,确保企业按时投产达效。

(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加大低效土地处置,实现资源更优配置,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盘活有效资产资实现“腾笼换鸟”。通过引入新项目、政府收储等方式完成处置淮城汽配、安锦生物、绿宝钢结构、爱民汽车、欧塑建材等5家企业,处置盘活闲置用地约200亩;洪氏服饰、巢河渔具两家企业已挂网拍卖;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安徽万航轨道自行研制的WHY1360M型内燃机车成功下线,是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最大功率内燃机车;全面加强人才工作,2023年1-5月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硕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49人,引进高级职称人才专家1名,引进大中专毕业生176人 。

(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主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精心打造全程包办营商服务品牌,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对接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省市赋权事项的审批制度及流程建设,推进项目备案、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审批工作。累计办理项目立项、环评审批、施工许可等审批近60项。加快推进开发区区域评估成果共享,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审批流程。正在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环境影响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水土保持、文物资源5项评估报告编制,预计7月份完成。进一步加强与水电气部门合作,缩短供应周期,为企业发展做好要素保障。深化帮办力度,全面包保企业事项,帮助企业融资1.6亿元,兑现政策4748万元,帮助企业职工子女办理入学8人。

(六)民生幸福擦亮底色。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执法,优化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坚定生态引领发展宗旨,坚守生态环保发展底线,积极化解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提高和改善大气、土壤、水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落实,举一反三,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共排查122家企业,对已发现问题的企业逐一制定整改方案,目前已完成35家企业管网整改,并持续开展企业管网排查,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落实。

)基层党建凝聚合力。始终把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入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力推行现场教学实地体验式主题党日,开展义务献血“主题党日”、党员轮训等。将理论宣讲与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相结合,先后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党员轮训等活动。持续做亮新业态党建和非公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党建特色做法打造活动打造林洋集团“五色”党建法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工作部署,履行“一岗双责”,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观看警示教育片,到孙家圩子旧址进行党性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是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受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制约,项目建设面临较大挑战,特大项目推进不快。

是产业有待优化。受创新能力、资源条件等影响,产业结构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集聚度、贡献度有待提高。

三、2023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打造产业发展“新集群”。加速特色产业集聚紧扣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集群,抓好规模企业、亿元以上企业梯度培育,充分运用好亩均论英雄指挥棒,打造亿级产业基地。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进主导产业向高端价值链延伸,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引导优势企业利用兼并重组、资本运作、开放合作等方式,扩大产能规模,迅速做大体量、扩张总量加快推动启新医疗、童师傅、绿旺电子、凌静工贸、润丰画材、世宇印业、世纪泰德等7家企业盘活工作,力争全年盘活数量在13家以上致力新兴产业培育。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畅通疑难化解通道,优化服务发展环境,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争取做到“发展一批、帮扶一批、成熟一批”。计划新增入库项目不少于12个,序时推动朗源达、领航、润锦纺织等6家高质量企业按时入规。

(二)打造招商引资“新高地”。深入精准招商。瞄准优质大项目招引,对需要能耗指标的大项目要进行研判和合理筛选,严把“亩均税收、科技含量、环保程度、能耗限度、度电销售”“门槛”关口。猛攻重大项目。以“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道,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瞄准主导产业,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细分行业进行梳理研究,挖掘项目信息资源,引进一批在细分行业排得上号的引领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个(含2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0个(含1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6个,为全经济高质量高层次发展作出更大更新贡献。

)打造项目建设新标杆”。强化保障配套。紧盯土地报征,加快证办理进度,强化项目建设服务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优化服务跟踪。大力推行首席服务官+网格员工作制度,按照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坚持审批服务“能快尽快”、保障服务“能优再优”、贴身服务“能紧更紧”,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优质服务,确保项目建设零纠纷、零干扰、零障碍,让业主真正放心建设、安心发展。细化节点推进。围绕拟开工重特大项目,加快恒万新能源、中英科技、先导新材料、神栖食品、丽岛新能源、七鼎新材料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对进度较慢的项目安排专人重点推进,一天一汇报,及时解决困难。对即将竣工项目特别是市考核项目加快推进,确保项目按时投产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高点谋划发展蓝图靠前谋划,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开发区标准地出让,确保最大化保障发展空间。聚焦污染防治工作,序时完善开发区雨污分流管道排查工作;聚焦民生,确保开发区内管网、道路、水电气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治乱控违力度,着重对重点区域、项目工程等违法建设开展专项行动,落实文明施工、依法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道路及绿化的日常管理,不断改善园区整体环境。

)打造营商服务“金名片”。继续发挥帮办代办队伍作用,做好开发区项目建设的“店小二”。在代办帮办队伍中,积极遴选最有办事能力,组建最强代办团队。做好“全链条”事项赋权承接工作。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让自身具备放得下、接得住、办得好的能力。构建事前指导、宽进严管、全程服务的帮办体系。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加强区域评估工作推进力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缩短审批流程。深入研究年度考核目标,全力完成区域评估考核任务。着重提高制度化建设水平,实行联合会审制度,对审批项目与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联合预审。

(六)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着力抓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举办各类理论宣讲活动持续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开拓眼界、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产业链”党建工作,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问题解在产业链上,走出一条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责任体系,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精准把握在“四风”方面的突出表现和易发多发岗位,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挺纪于前,不断提高监督质效推动作风建设往深里抓、实里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