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河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布时间:2018-12-25 10:19 来源:五河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五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32月,2006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城南工业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位于城南新区,20141月,经省政府批准城南工业区由1.505平方公里扩区为12.505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沫河口工业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位于蚌埠东郊15公里,沫河口镇境内,已完成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实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五河县沫河口镇及沫河口工业区划入淮上区, 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筹备建设蚌埠铜陵(五河)产业园,目前正在规划报批。近年来,开发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发区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五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安徽省区域发展规划及有关政策指导下,重点对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规划,引导五河县经济开发区更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本规划期至2020年,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回顾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强化工业招商,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工业区发展效益不断显现,工业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历经十多年建设,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达7平方公里,入驻工业企业135家,建成投产112家,规上企业79家,限上企业7家。2011年至2013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沫河口)66.5亿元、86.7亿元、94.8亿元,同比增长54.8%30.4%9.3%;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73亿元、6.05亿元、8.77亿元,同比增长137.7%27.9%45%;实现工业总产值115.6亿元、178.2亿元、231.7亿元,同比增长190.5%54.2%30%;引进县外到位资金70.2亿元、90.5亿元、102.3亿元,同比增长66%28.9%13%;实现财政收入3.41亿元、5.99亿元、6.87亿元,同比增长107.9%75.7%14.7%2014年,城南工业区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大的发展成就。全年入库省“861”项目20个,市“3461” 项目44个,开工项目31个,竣工项目21个;新增规上企业22家,净增20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2.43亿元,增长3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增长86.5%,实现税收收入3.29亿元,增长85.6%。;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以上。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14年末,工业区累计入驻规模企业68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5亿元以上企业9家,超亿元以上企业46家;税收超千万5家、其中工业企业2家,500万以上17家,其中工业企业6家。金丰、飞宇、华芳、港隆、天麒、东博等一批重点企业正加速成长,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高,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了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区企业总产值的74%,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战新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以来,工业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建设飞宇轴承、诺德科技、星烁科技、富士控股、翔合汽配、咏琪机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新兴产业。2011年至2013年,区内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增长,分别为: 38.19%26.69%43.29%2014年度企业研发投入约7625万元,同比增长46.55%。园区综合竞争力有效提升。

基础配套日臻完善。十二五以来,工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3.23亿元,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水、电、气、路、雨污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尤其是2013—2015年来,新建道路9条共72.5万平方米,新建供排水管网70千米,新建燃气管道7千米,新建供电线路22.3千米,新建通信线路19.5千米,总投资10.8亿元。截至目前,工业区内道路总长32千米,拥有1110千伏和235千伏的供电网络,总供电线路79千米。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产业配套显著提升。201311月启动建设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已完成一期11幢厂房建设,并顺利入驻5家企业。产业园配套121440套公租房于201410月份开工建设。二期工程2015年启动建设,设计建设8幢标准化厂房、113层综合楼、113层宿舍楼;201412月,县久盛公司投资3.2亿元的出口基地开工建设,设计120层综合办公楼、15层商业中心、116层企业孵化中心,目前项目建设有序进行;201412月投资2.5亿元的皖商物流产业园开工,现已建设完成一条物流专线,20层物流大厦计划今年11月份开工;城南中小学、工业区商业中心、110千伏变电所、污水处理厂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2017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工业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将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截止2014年末,开发区到位工业招商县外资金   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引进资金   亿元,年均递增    %。诺德科技、富士电梯、中科电力等一批投资亿元项目入驻,为工业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2014年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  %2013年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5年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产城一体进程加快。开发区与主城区基础设施融为一体、互动发展,道路、给排水、通讯、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时,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城南新区规划政务、商贸、金融、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居住。开发区在徐明高速、工业九路、龙岗路、西环线交叉处规划仓储、物流、商贸区;以彩虹大道、工业九路、南环主干道为纽带沿线规划商业带;以徐明高速以东规划工业片区,实施老区改造提升;徐明高速以西和南环线以南分别规划工业片区,对开发区范围内村庄、居民点规划实施整合,已经建设花木王安置区、旧县安置区、大、小方安置区、孙坪安置区、冯刘安置区,已启动在建东、西凌安置区、金岗安置区、柿马、花园安置区。工业片区承担着产业承载的功能;新区和商贸物流区承载着城市功能、生态功能。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建宜业宜居的城市与开发区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产城一体化格局。

二、发展优势

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五河处于长三角边缘,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23个县(区)之一。宁洛高速公路在沫河口镇设有出入口,徐明高速出入口设在县经济开发区内,蚌五泗高速已于2015921日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正式竣工通车。境内淮河横贯东西,104国道纵贯南北,306省道、304省道与怀洪新河并行。融于南京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工业、交通、仓储、商贸、居住、旅游服务等项目理想的投资场所。

门类较全的工业基础优势。五河县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拥有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产品包装等行业。经过多年培育,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近年来,五河县着眼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全力谋划千亿产业、培育百亿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为开发区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系统规范的政策扶持优势。先后于2010201320142015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意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规划、产业聚集、创新驱动、土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加快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稳步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增强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中小企业,推动商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园区产城互动,打造产城融合的一流园区。

(二)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积极发展新常态,通过重点工业项目实施,稳步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力,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产城一体和带动发展的新城区。

总体目标。2020年末,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5平方公里,其中城南工业区达15平方公里,蚌埠铜陵(五河)产业园达10平方公里。开发区入驻各类企业达3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220家,每年净增不少于25户。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20年,分别达到630亿元、100亿元、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超50%40%。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其中50亿元企业1户,培育上市企业1户,新三板挂牌企业4户以上。努力把工业区打造成为五河县产业集约发展基地、招商引资窗口、技术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具有竞争实力、充满活力、生态良好的和谐工业区。

四、主导产业

按照中共五河县委、五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经济开发区发展趋势,未来五年,重点实施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为主的战新产业集聚发展,争创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为主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以电商物流、仓储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撑。到2020年,主导产业产值占总产值75%以上。

(一)着力培育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飞宇精密轴承自动化项目为龙头,以智能智造、机器人等为重点,加快富士控股等企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二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诺德科技蓝宝石晶片项目为龙头,以LED、高端电子等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扩大诺德科技、星烁科技等企业产业规模,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达15家,产值达100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超56%以上。

(二)壮大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业、新设备、新材料、新理念壮大提升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绿色集约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安徽名牌产品达4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1—2个。一是加快信息技术和新型工艺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应用,以华芳纺织为龙头,提升华运毛纺、新和纱业、一泓服饰、爱丽特服饰、威玛服饰等企业产品档次,发展自主品牌,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二是以互联网+”为契机,以天麒面粉、东博米业为龙头,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精深化、特色化、品牌化改造,产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三是积极引进翔合汽配、咏琪机械的上下游企业,重点推进世仪科技、斯普林电动车、鑫顺机械、京普汽配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机械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成中农批、皖商物流、海王医药物流等物流集散地,积极发展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电子商务、设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兴淮路专业市场等商业项目,完善集购物、酒店、休闲、商务、金融等为一体的生活性服务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业区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开发区路、水、电、讯、热、气、污水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高投资强度,提高承接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提高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中小企业培育承载力。在科学合理确定开发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严格划分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使规划具有超前性;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建筑如多层标准厂房,搞好绿化、美化规划,提高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环境平台。

(二)强化招商引资质量,加速工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库。建立开发区十三五重大项目库,优化项目结构,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低碳环保型项目,特别是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和研发机构,突出工业项目规划编制和储备,建立项目滚动式发展机制,切实把项目招商工作做扎实,进一步增强开发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后劲。

全力推行开放式招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加强走出去、请进来,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沪线作为主要招商区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围绕培育壮大汽车配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促进以商引商,探索中介招商,促进开发区对外招商的新突破。实行以园招商、以企招商、以链招商的方式,大力引进项目入园建设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区活力。

不断提高招商质量。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税源,及能够提高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项目引进,不断优化引资结构,充分发挥县外资金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让外资生根、让内资生长的良性循环。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驻工业区,促进企业上规模、增实力。

(三)强化项目推进速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抓好项目入驻率、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尽快形成产能规模。力争到2020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为工业发展提供持续发展后劲。

(四)强化产业优化升级,力促产业做大做强

以工业技术改造升级为基础,突出效益优化整合,加大对工业产业链的纵深开发,鼓励引进配套企业,发展配套项目工程,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做好优势产业的潜力挖掘。以开发汽配、电子等新产品为突破,力争在新材料、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技术化升级,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引导产业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以加快发展高新产业为方向,不断招引相关企业入驻工业区发展,力争到2020年,工业区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10个。

(五)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升级扩能

以企业产出效益为重点,强化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坚持市场导向,着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促成一批汽配机械项目入园扩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工业区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链,寻求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推行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做好土地利用评价,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调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用地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和招拍挂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链延伸。坚持以引进低碳环保、低能耗项目为目标,坚决控制资源消耗大的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产业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六)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着力吸引大公司在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并推动和带动我县相关企业为之配套合作;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发挥其技术、人才扩散效应。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创新力度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将开发区打造成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强化名牌战略,加快自主品牌创建。以抢占市场为抓手,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积极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名牌强企战略,突出抓好企业自主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加强与知名院校和大型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创新产学研发展模式,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

培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战略布局。在调整产品结构上,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产业调整上,要把开发区的工业项目与全县的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培育和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力争培植1个上市企业。

加强开发区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和潜力。科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在工业区或孵化中心内创办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七)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工业人才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工业区人才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建设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快人才储备,加强梯次培育重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与各类技术学校合作,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技工进行专业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本地高新技术人才,建设一支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竭力引进引领型人才,以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聚集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到工业区创业发展;着力打造管理型人才队伍,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具有成熟管理经验、具有战略眼光和市场掌控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全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队伍,围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等重点产业,大力引进职业技术院校,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

(八)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创新开发管理体制。转换开发区管理方式,强化引导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开发区发展由政策资源驱动型向体制机制驱动型的转变。

加快构建综合服务体系。开展新一轮环境建设,由以人性化服务、政策优惠为主,转向降低综合商务成本,优化安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财政、国土、安监、环保等部门要逐步在开发区设立或健全分支机构,区内逐步发展信息咨询、项目评估、技术转让、销售服务、物业管理等一系列规范化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为入区各类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研发创造优良环境。

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功能。搭建精准服务平台,强化土地、电力、交通等要素保障,支持重点企业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等涉及企业发展问题上用足用活政策,及时研究和处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发展环境。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企业信息网站,帮助企业发布产品信息和招商信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推介产品、提升知名度等方式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和融资需求旺盛的成长型工业区企业与银行间的对接,健全完善企业征信体系,构筑支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工业区金融生态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