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2019-11-26 09:48 来源:五河县人民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五河非物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战略性行动。

五河,地处淮河之滨,居淮河中游。在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四渎”,《史记·殷本纪》对禹的治水范围有如此记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而五岳四渎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物;在当代淮河又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素有“泽国”之称的五河,历史悠久,傍水而居的先民们,在原始的哼唷呐喊之中,创造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民歌。优美的民歌植根于这片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沃土上,沿着历史的脉络,在生产、生活中不断的孕育着、产生着并不断地发展成熟。

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潼、沱”。淮水西来,浩荡千古。

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五河民歌,不断出现下扬州一词,可能是因元代五河曾属淮南东路为扬州所辖之故,才会有歌词中“下扬州” 的不断出现,这其中必有极深的渊源。

有史而载五河民歌的盛行,最早的是见于明代天顺二年所修县志,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又有续编。《五河县志.风俗》记载:

“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 ;

“民间插柳于门断荤腥茹素小儿作泥龙舁之作商羊舞而歌于村市……”;

“三月建辰 ……清明民间祭祀扫墓,官祭历坛,请城隍出巡,百戏竞作,举国若狂,歌舞灯采三日而毕”。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民歌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五河特色,五河因地处淮北、准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因此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原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因而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文化音乐的杰出代表,传承着五河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口头的历史,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伴随民歌的普及传唱,人民群众根据音乐的节奏,经过长期的编排衍生了独具淮河流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新集的《打铁舞》和《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旱船舞》等。

五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五河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件要求,进一步摸清家底,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我县于2007年初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两年多来,全县普查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稳步推进。

目前,我县共有省级传承人6人,其中五河民歌3人(薛胜友、王芹、周维红),旱船舞1人(陈广州),临北狮子舞1人(顾祖元),钱杆舞1人(欧明荣)。市级传承人11人,其中五河民歌5人(陈传林、张祖侠、刘克英、陆凤英、陈茂红),旱船舞2人(刁如美、孙成亮),钱杆舞3人(赵月侠、李邦会、钱友梅),泗州戏1(李宝凤)。花跳舞申报市级2人(杨永华、魏素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薛胜友  周维红  陈传林

        陆凤英  刘克英    张祖侠

  

    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节目、产生了马留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鼎盛时期姐在南园摘石榴,那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的优美旋律随风飘荡,不绝于耳。

    五河民歌类型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三大类,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最多,也最具有五河特色,五河因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因此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原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因而五河民歌是五河及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文化音乐的杰出代表,传承着五河周边地区乃至淮河中下游地区口头的历史,是浩瀚中国民歌大系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北狮子舞

传承人:顾祖元  顾文思

《临北狮子舞》流传于淮河岸边五河县临北回族乡,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一是阳刚粗犷,由于舞蹈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为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和表演者皆为男性,翻爬滚打、舞蹈动作幅度大,狮子舞后边的演员还要负重顶起100多斤搭档,体力消耗大,呈现出纯男性舞蹈的阳刚之美;二是刚柔并济,跌宕起伏。临北狮子舞既有威武勇猛的一面,又有温柔、驯服的一面,和人的交流动作多,有人情味,将狮子的兽性、灵活展示的活灵活现,情节上起伏、变化比较明显。

临北狮子舞基本情节有出山、盘坡、过桥、探涧,爬坡、登峰、产子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滚、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了狮子的温驯、凶猛、贪玩好斗的性格,颇具人情味,使人喜欢,使人怜爱,人们评论临北狮子舞拟形、舞情、传神、舞球者(领狮人)多用武术动作翻筋头、劈双叉、踢飞脚等一个个高难动作,塑造出一个驯狮人英俊勇武的高大形象,同时又和狮子做各种互相表达情感、情绪交流的动作,表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临北狮子舞造型姿态可掬,有打虎式、金鸡独立式等,动物的人性化得到展示和体现,人性和兽性完美结合。

临北狮子1953年3月经层层选拔先后参加第一届华东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和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5年元月参加安徽省工农青年业余文艺观摩大会,获演出奖、演员获表演奖,2004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30秒种的演出尽展临北狮子舞风采,新华社、宁夏日报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2005年正月十五合肥长江路上,临北狮子舞应邀参加全省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型踩街活动,临北狮子舞合肥长江路上的10里表演引来数万名合肥市民拍手称赞,省内外数家媒体紧跟采访,50余年,临北狮子舞参加过全国和省市县级文艺调演、会演数百次,无一不是载誉而归。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潘玉安  欧明荣  赵月侠  李邦会  钱友梅

《钱杆舞》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旧县社区及周边村镇。由于不断的文化交流,流传地区也相应延伸,钱杆舞在凤阳、泗县及周边县、市也广为流传。

钱杆舞的主要表现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肩、臂、手、腰、腿和脚等部位。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的队形变化,边打边唱。整个场面欢快、流畅,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钱杆舞既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脉搏。它是本地区汉民族较完整、具有典型民间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

千里淮河,源远流长。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出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流派,使得钱杆舞不断地发展和传播。特别是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的明朝一大批移民的涌入和原居民形成了有机的融合,《钱杆舞》逐步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

解放前,钱杆舞曾是民间艺人沿街乞讨的一种表演形式,俗称“耍钱杆”,由单人边打、边唱和边舞方式进行。舞者手握钱杆中端,大都随着当地民间小调的音乐节奏绕体打击。漂亮的钱杆飞舞,哗啦啦的铜钱串脆响,悠扬的民间小调,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另据考证:钱杆子具有集自卫、挑具和道具为一体的功能。钱杆子由约1.5米长的竹竿制作而成,粗细均匀。每节沿轴间开有一槽,横间一插销,每销串有三四枚铜钱。

《钱杆舞》原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逐渐发展成多人并有背景音乐伴奏和演唱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陈广洲  刁如美

《旱船舞》是集多种行船动作、表演、说唱、锣鼓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

城关镇东与两省三县交界(即安徽省、江苏省、五河县、泗洪县、嘉山县),西邻头铺镇,南靠淮河接朱顶镇,北与双忠庙镇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营造了城关镇独特的环境优势,四通八达的水路旱路,带来了南北不同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城关镇衡台社区的旱船舞经过几代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旱船舞成为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五河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旱船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活泼生动,表演者通过撑船、划船、顺风行船、逆风行船、掌舵、晃船、数码头、耍戗等细腻的表演动作和诙谐幽默的语言,使旱船舞的表演活龙活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旱船舞》是汉族的民间表现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丰富了旱船舞的表演形式,在本地区民间艺术形式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河清明庙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五河清明庙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方圆数十里,百里民众成群结队,前来赶会,其主要活动内容为:

    1、官祭厉坛:南宋德元年(1275年)佛教传入五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天保宫和城隍庙,自此,历朝官府皆清明于厉坛祭城隍神,守土官率僚属备牲礼羹饭,宣读御制祭文,行二跪六叩礼,八人抬绿顶大轿请城隍出巡。

    2、民间祭祖:民间祭祀主要是家庭或家族祭祖、缅怀先辈。亲人从各地赶回,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为坟墓培新土,新坟立碑仪式也在这时举行。

    3、文艺演出:庙会文艺演出,如说唱等曲艺活动,大鼓、琴书、坠子,一般在寺庙附近支起鼓架、琴架,招揽听众。观众或蹲或席地而坐,围成一圈,观看演出。民间小调演出,以演唱、白口为主,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泗州戏连本剧搭台演出。

    4、文娱体育活动:庙会期间,民间有舞龙、舞狮、斗鸡、放风筝、踏青、插柳、荡秋千、拔河等活动。

5、商贸交流:庙会的工艺品交流有桃木刻件(刀、枪、剑、戟)。泥土做的彩鸡小响器,竹木削制的哨子、小推车、小动物等儿童玩具。大型物资交流活动热闹非凡,服装、家具、农具、苗木等摊点,挤满各主要街道。

五河清明庙会体现了人们向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生活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传承和发展了淮河文化,推动了当地民歌及各种具有淮河地域特色文化活动的繁荣,拓展了淮河流域佛教、道教文化及其它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带动了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

五河清明庙会是淮河流域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和充分展现民族精神的庙会。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杨永华  魏素英

花挑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刻苦钻研,逐步提高,丰富了花挑舞的表演形式,它是淮河流域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花挑舞主要流传于城关镇黄盆窑村和周边地区,由于南北文化的不断交流,流传地也相应延伸,花挑舞在江苏省泗洪县也广为流传。

城关镇花挑舞源于解放初期,经过三四代艺人的不断创新、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鼎盛时期为八十年代。主要流传于五河县城关镇黄盆窑村和周边地区。出现了张东成、陈广洲、王庆华、张友富、陈芳、张娟等一批代表人物。城关镇花挑舞具有淮河文化的特点,其风格清新,舞蹈动作明快、简捷流畅,通过引挑人蹦纵跳跃的拜四门动作与担挑、相挑人遥相呼应,其场面变化多样、生动活泼,加上锣鼓、音乐伴奏,边歌边舞,使人百观不厌。但由于活动经费缺乏等种种原因,城关镇花挑舞面临失传的危险。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集《打铁舞》是沿淮地区优秀的民间舞蹈之一,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打铁舞》是纯男性的舞蹈,粗犷有力,充满阳刚之气。舞共分序幕(造型),起炉,打铁,锻焙,小憩,竞赛(高潮),庆功,尾声(造型)等八个段落,较好地展现了打铁人既艰苦、紧张,又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刻画出劳动者不畏艰苦、奋力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新集《打铁舞》曾于1954年秋参加宿县专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夺得一等奖。1988年经再度加工赴省会演。1990年10月被省文化厅推荐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华东地区民间舞蹈调演,荣获优秀演出、优秀编导、烟火制作、优秀组织等奖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龙舟

 

《赛龙舟》和汩罗江的龙舟大赛一脉相承,是五河端午节主要活动之一,同时深受南北文化主要是徽商文化和扬州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它是淮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五河县城关镇顺河街的赛龙舟,是一种集娱乐、比赛与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形式。民国时期及以前,每年端午节都在顺河街河下举办龙舟大赛活动,经费由当时顺河街商人赞助。大赛一般都有四、五条龙舟,10多个队参加,赛程长约1000米。各队选手都经过操练,竞赛时着颜色不等的裤叉马夹等服装,舱头有锣鼓队加油鼓劲助威,参赛队员齐心协力,勇往直前。挤满在两岸的观众不时为选手的精彩表演喝彩、加油,整个赛场一片欢腾。大赛结束后,还有“窜天珠”(爬到桅杆上)、“吞鸭蛋”(在河中凫水张口吞鸭蛋壳)等项表演活动。

赛龙舟,就是用木材做成木舟,在水上进行划桨比赛,木舟一般约10米长,舟前有竹篾扎制的龙头,舟后有龙尾,远远望去,整体上象一条蛰伏在水面上欲驾云腾飞的巨龙。每个舟上有20名划桨手分坐舟两侧划舟,舟舱头有锣鼓队助阵,在指定的赛程中,以速度快慢决定胜负。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调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起源于蚌埠以东10公里处的长淮卫,群众称之为“卫调”,与凤阳花鼓戏、花鼓灯并称“淮河三花”,广泛流传于五河、凤阳、怀远、蚌埠、定远、嘉山、灵璧、淮南、淮北等淮河中下游地区,民国初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

沫河口卫调花鼓戏盛行于民国初年,参加玩灯的人都是当地农民,活动多在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进行,也有红白喜事邀请演出,演员多能即兴表演,现场编词演唱。

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和唱腔,吸收了当地妇女的“哼腔”、“哭腔”,又加上与泗州戏、淮北花鼓戏的相互交流,唱腔有所丰富和发展,主要唱腔有“娃子”、“军已”、“五字紧”、“流水”、“慢赶牛”等,女腔由男性演唱,婉转动听,朴实无华,腔调起伏较大,虽是同一种曲调,好演员可唱出各种复杂的感情,有较强的叙述性。男腔粗犷刚直,近似白口朗诵。卫调花鼓戏的伴奏,只用锣、鼓、钹三大件,不用丝弦,讲究锣跟人,人跟锣,互为帮衬。

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调花鼓戏曾一度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扩大了影响。卫调花鼓戏是农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形式,语言生动,表演朴实,亲切感人,散发着浓郁芬芳的乡土气息。在今天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