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五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五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三月七日
五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十一五”到2020年,是我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今后五到十年,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完成奔小康第一步战略任务,为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描绘五河的美好未来,对于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五”回顾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五大”、“十六大”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这个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带领全县人民,先后战胜了“非典”疫情、“禽流感”和洪涝灾害,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有所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41.53亿元,与2000年比,平均每年递增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90元(736美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2453元。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剔除农业税减免因素,平均每年递增2%。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6%,规模工业企业28家,增加8家,产值6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一番。粮食总产量58.2万吨,平均每年递增4%;油料产量7.8万吨,平均每年递减1.6%;肉类总产量7.1万吨,水产品产量4.8万吨,分别递增9.3%和4.5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33.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6.2%。农业机械化程度达82%。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8亿元,比“九五”时期多投入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7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1%。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6亿元和14.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4%和1.5%。
(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一、二、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49.3:22.7:28调整到2005年的48.7:26.0:25.3,工业化水平达到18.0%,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12.9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旧城改造成效显著,青年圩综合开发一期工程竣工,建成皖北县级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禾香住宅小区建成,锦绣兰庭开工建设,提高了县城品位。城乡交通大大改善,改造了中兴路中段,铺设了国防路人行道,修建了环城路慢车道。加固了淮河、浍河城市防洪圈堤。新浍河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了五蚌路、五固路的二次改造。韩沫路、三王路国债项目建成通车。县城和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全县通讯条件大大改善。地表水厂正在紧张施工,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南新区开始建设。新集、沫河口、双忠庙、大新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达到30%。
(四)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集体企业、商业企业改革正在加紧实施。几年来,先后完成了公共财政支出、农村税费、乡镇“三并三改”、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金融体制等多项重大改革任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项目近500个,到位资金9.7亿元,其中,境内资金9.2亿元,境外资金574.2万美元。
(五)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8万人、1.88万人和1.4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8万人。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五年累计新增就业9100人。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国债的支持拉动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工程和水毁校舍重建基本完成,农村远程教育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国债项目即将实施,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入学率达98%,“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一中、二中获得市级重点中学称号;县疾控中心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新集、沫河口、刘集、小溪、双忠庙5个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扩建,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五河民歌“摘石榴”2001年获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县电视台完成了3000W彩色电视发射设备更新,巩固完善了村村通广播和县乡有线电视微波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积极开展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和省“一把手科技工程”试点县创建工作,长淮农业科技示范园批准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得到巩固,人口自然增长率5.47‰,比2000年下降7.53个千分点。经济环境明显改善,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为客商提供“一站式”服务。文明城镇创建工作不断深入,获得全省文明先进县。城乡绿化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成片造林8万亩,全县有林面积3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680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5017元,平均每年递增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7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685元,平均每年递增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亿元,比2000年增加12.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0m2和19.5m2。群众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移动电话、空调、电脑、商品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小汽车开始进入私人家庭,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总体上看,“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奋斗目标基本上得以较好实现。
“十一五”展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全县综合实力,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对县域经济发展较为有利。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资本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增强,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二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辐射作用增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将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资金投入向“三农”倾斜,有利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是省委、省政府确立蚌埠市为“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要求蚌埠市重振雄风,再创辉煌,成为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这对我县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五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把我县列入毗邻江浙23个重点县,将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将为我县奋力追赶、率先崛起提供有力支撑。从我县经济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比“十五”时期有较好的发展条件。一是农业基础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得到广泛使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发展。酿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建材等主要产业逐步壮大。“三酒一塑”、乳化炸药、水泥、管桩、纺织、造船等一批企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园企业不断增加。沫河口精细化工园已被市委、市政府正式确立为蚌埠市精细化工产业园,它将成为“十一五”期间拉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增长级。三是城乡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人民的发展意识、环境意识和亲商、安商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五蚌路、五固路经过了二次改造,蚌宁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农村教育、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蓄势待发的良好态势。
(二)不利因素: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压力大。2005年,全省、全市人均GDP将超过1000美元,江苏的泗洪、盱眙、沭阳也将超过1000美元,而我县只有736美元,差距较大,加快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二是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四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还会不断增加,改革的成本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五是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对招商引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增强发展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赶超,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抢抓机遇,东向发展,争先进位,奋力崛起”。
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富民强县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外向带动、全民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在皖北崛起,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奋斗目标
总的目标是:生产总值过百亿,规模企业超百家,财政收入翻两番,县城面积扩一倍,生态环境大改善。
——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左右,期末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00亿元(当年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年均递增3.5%;第二产业增加值44亿元,年均递增28.9%,其中:工业增加值35亿元,年均递增34%。建筑业增加值9亿元,年均递增19.5%。第三产业增加值29亿元,年均递增17%。人均生产总值1700美元左右。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期末力争达到4.6亿元,其中:工商税收入3.8亿元(国税1.9亿元,地税1.9亿元),非税收入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5年累计投资力争达到100亿元,其中,招商引资50亿元。期末工业化水平达到35%,城镇化水平达到40%;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末下降10%以上。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7:43.6:28.7,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城乡建设: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老城区改造基本完成,县城城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社会事业: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疾病预防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数字电视逐步推广应用,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保障:全县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率分别达到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680元,年均递增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递增7.1%,其中:种植业收入1800元,年均递增4.3%;林业收入50元,年均递增10.8%;牧业收入550元,年均递增13.2%;渔业收入150元,年均递增16.5%;务工收入1300元,年均递增11.4%;转移性收入150元,年均递增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m2和24.5m2。
——生态环境:基本完成沱湖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污水处理率达50%。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18%。
——交通:实现“外接内环”村村通大交通。
“十一五”建设任务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以工业理念办农业,建设优质粮油基地,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争创更多名牌产品,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种植业:粮食总产量达到70万吨,油料产量达14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60%。重点建设以沿淮乡镇为主的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区;以浍南、沫河口、小圩、双忠庙、新集、武桥、申集等乡镇为主的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区;以沿淮乡镇和浍北旱作区为主的30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区;以刘集、浍南、沫河口、小圩、申集和朱顶、小溪丘陵地区为主的3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区和以城关、头铺、临北、沫河口、新集、大新、朱顶等沿淮乡镇为主的30万亩无公害瓜菜生产区。建设小麦、水稻、大豆、花生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建成县良种繁育中心。农产品优质品率达90%以上。创省级龙头企业2-3个,市级龙头企业8-10个;建设年加工粮食20万吨以上的企业1-2个,年加工5万吨以上的企业2-3个。做大“汉白玉”贡米、双丰面粉、禾香种业、顺鹏面粉、圣健米业、易禾精米、大新“新皖”瓜菜等品牌。新增品牌15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6-8个,进超市农产品3-5个。
畜牧业:依托建设四个优质养殖带:一是五固路优质猪、牛养殖带;二是五泗路良种蛋禽养殖带;三是朱顶、小溪肉牛、肉羊、水禽养殖带;四是五蚌路草鸡养殖带,年供应生猪45万头,肉牛6万头,羊5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9万吨,蛋类产量达2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创兴华野猪、临北烫羊、沱湖野鸭、五河草鸡等4个名牌产品。
水产业:建设五个基地:一是沱湖、香涧湖虾蟹养殖基地;二是訾湖幼蟹养殖基地;三是漴、潼河网箱和东卡千亩连片精养名优鱼养殖基地;四是朱顶、小溪水库(山塘)名优鱼类养殖基地;五是金台、东凌甲鱼养殖基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8万吨,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左右。以沱湖螃蟹为主导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产量达到2800吨。以沱湖渔业开发公司为龙头,建成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
林业:森林覆盖率达到18%。一是建设朱顶丘陵山区优质干杂果基地,发展雪枣、油桃、布朗李、日本甜柿、凯特杏、板栗等优质干杂果2000亩;二是保护和建设大巩山生态林。三是建设杨树速生林基地2万亩;四是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成片造林8000亩。新建、补建农田林网64万亩,其中新建林网25万亩;五是完成沱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创2个木材加工市级龙头企业,“上工木业”创省级龙头企业。
农田水利:五年累计投入6亿元。土地综合治理20片,面积26万亩。重点抓好淮干治理、怀洪新河配套工程、洪泽湖蓄水至13.5米影响我县湖洼地处理工程、1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国债建设项目、10万亩灌溉农业世行项目和郜家湖、三卜湖、三冲湖、张家沟、龙潭湖、柳沟湖等低洼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机:农业机械化达到90%以上。机播面积97.5万亩,机收面积11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0万千瓦。
劳务经济:每年新增劳务输出6000人,到“十一·五”末,全县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6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率达到60%;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建设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扩大实施“阳光工程”,新增务工人员输出前培训率达到80%。
二、坚持“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提升改造老企业,扶持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技术装备。到2010年,全县工业产值达到1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以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到35%。规模企业120家,园区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50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
(一)园区工业。
沫河口精细化工园:总体规划10平方公里,起步区5平方公里。2006年投资2亿元,建设1.5平方公里“五通一平”,2007年以前完成投资6亿元,建成5平方公里“五通一平”,入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到2010年,完成10平方公里“五通一平”,入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8家,创工业产值30亿元,增加值9亿元。
城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3.5平方公里,一期工程2.3平方公里。以安排食品酿造、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和高科技、低污染、低能耗、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2007年以前,完成投资5亿元,建成3.5平方公里“五通一平”,到2010年,入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创工业产值18亿元,增加值5亿元。
104国道民营经济带:依托牟庄个私经济开发小区,沿104国道向南北两边延伸扩展,建成私营经济带。2006年完成经济带总规和详规。加强牟庄私营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完成“五通一平”,入园企业30家。到2010年,入园企业50家,工业产值2亿元。
(二)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扶持壮大酿造、精细化工、加工制造业和针纺服饰业四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
1、酿造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1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增加值达到5亿元。
重点实施皖啤扩建项目,江达公司年产15万吨无水乙醇项目;淮酒酒业白酒产量达到1万吨,高档酒的比重要占白酒产量的40%以上。
2、精细化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36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增加值达到12亿元。乳化炸药产量达到10万吨,特种染料2万吨。
3、加工制造业:实现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11亿元,增加值达到3.5亿元。
矿产品和建材加工:实现产值5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加值达到1.5亿元。加快黄金、钾长石、重晶石、陶瓷土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兴河水泥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恒远管桩、钢构件等项目全面达产,建设蚌埠市上工木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m3高档板材加工项目。
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加值达到1.5亿元。以汉白玉贡米业、易禾精米、双丰面粉、顺鹏米面、圣健米业、正泰米业等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现有规模企业,力争扶持年加工能力20万吨大型企业1-2家。
机械制造:造船厂加快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单只造船能力达500吨,产值达到1亿元。纺配厂扩大生产规模,工业产值达到4000万元。
塑料制品:鸿雁集团争取建设万吨废塑综合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彩印塑料包装生产线,产值达1亿元。
4、针纺服饰业:努力争取服装纺织行业的自主出口权,扩大欣辉皮件、服装厂、羊毛衫厂的加工能力,欣辉皮件厂年产值1500万元,服装厂年产值1500万元,羊毛衫厂年产值2000万元。
积极培育“三高”企业。扶持和发展高成长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三高”工业项目。“十一 五”期间,力争在高新技术企业上实现零的突破。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到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30%左右。
市场和物流:在县城新建农资、农机、针纺服装、建材装饰、水产品5个市场。新建10个超市,面积达2万平方米。在农村新建皖北活畜交易市场、临北烫羊市场和大新农贸市场。在沫河口、新集、浍南、朱顶、双忠庙、小圩、刘集、城关建8个配送站;建设28个乡级店、200个村级店。完善金贸园、谷丰园、中兴路农贸市场、皖北杂粮市场、新集草鸡市场的服务功能。鼓励苏果、华运、华联、金润等超市到乡镇办连锁店,到2010年,达到每个乡镇都有1—2个较大规模的超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在县城建设2个物流配送中心。以物流中介组织为龙头,培育发展河口大桥运输公司等物流业。
服务业: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兴建各类市场、旅游、交通运输、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第三产业项目,鼓励兴办咨询、信息、物流、技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0年,县城面积扩大一倍,城区人口增加一倍,创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1-2个,小城镇镇区人口达15万人。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支撑的城镇建设体系。
(一)新区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区范围。实施“东进、南扩、西跨、北上”建设规划。东进至淮北大堤,南扩建成新城区,西跨浍河至沱湖,北上过怀洪新河至张庙。总体规划8平方公里。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以前,完成“五通一平。到2010年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全县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老城改造:加快老城区改造,打通淮河路东段、青年路南段和北段、浍河路西段、环城北路东段。改造县城出口。基本完成工业企业的“退城入园”。
完成老城区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治理玉带河、小东河和黑泥沟,改善周边环境,建成滨河、环绕城关圈堤环城休闲观光带。在夹河滩或大巩山、樵子涧建设公园。有序搞好房地产开发,每年新增20万m2住宅,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供应体系。
(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完成我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开始逐步实施。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沫河口镇争取为国家级工业主导型的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新集、双忠庙、武桥、朱顶、小溪争取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10年,沫河口镇镇区人口达3万人,新集、双忠庙镇达2万人,武桥、小溪、朱顶达1万人以上。二是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完成自然村规划,规范农村建房,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四是建设特色村庄。选择3-5个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建成新农村典范。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形成外接内环、水陆畅通的快速通道。外接:争取建设104国道淮河二桥和新浍河大桥。建设睢宁至明光高速公路五河段。争取建设蚌埠至泗洪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建设沫河口淮河大桥。扩建五河淮河码头。争取建设沫河口淮河新港。新建一座长途汽车站。新增20条长途客运班线。内环:提高五蚌路、五固路公路等级,建成水泥路面。加快乡村道路建设,五年建设乡村公路1900公里,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自然村村村通公路。乡镇建5级以上客运车站,行政村建招手站或候车亭。力争建成园集大桥和胡集大桥,实现县内大循环。
供电:县城新建20万伏变电所,沫河口精细化工园新建11万伏变电所。
供水:建成日供水5万吨地表水厂,供水普及率达到99%。各小城镇加快供水工程建设,2010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5%。
污水和垃圾处理:在新老城区各建一座日处理2.5万吨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能力为350吨垃圾处理厂一座。
六、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教育:初中入学率98%,高中入学率85%,高考专科以上达线率90%以上,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在校生数6.3万人,初中在校生数3.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到1.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5万人。一中、二中、龙湖职中创省级重点中学。6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
一是消灭D类危房,改善办学条件;二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县小学教学点压缩三分之二,中学每个乡镇一般保留1-2所。在县城新建一所3000人以上的初中,2000人以上的小学;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四中等4所职业中学,重点建设龙湖职教中心;四是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寄宿制学校。
人事:实施人才工程。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本科生回乡人数比“十五”增加一倍。大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畜牧水产品优质品率达85%以上。申报和实施省和国家级科技项目5-10个,市级项目15-20个。一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二是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五是组织科技攻关。
卫生:建立健全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四个体系。公共卫生覆盖面达到95%,农村医保参保率95%,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县医院新建病房大楼10000平方米,建成传染病区。中医院新建病房大楼300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10000平方米,改造业务用房13000平方米,改善医疗设备,全面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加快农村的改水改厕。
计划生育:改善农村计生服务基础设施,改造扩建县计划生育指导站,提高计划生育的服务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妇女、儿童:妇女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例达40%以上;城镇安置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不低于35%;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2010年达到90%以上,逐年扩大农村妇女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及时受理侵害妇女人身权利、财产权力、婚姻家庭权利案件;降低强奸、拐卖等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刑事案件发案率,提高侵害妇女刑事案件的破案率和结案率。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降低家庭暴力发生率,提高家庭暴力的受案率。建立包括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在内的校外活动场所一处;提高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入学率。
广播电视:加强和完善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广播电视中心。建设光缆网络,节目套数增加一倍,实现数字电视。
文体:改造扩建图书馆,新建体育中心和若干个小型体育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对老街、老房、古树、文物古迹等实行挂牌保护。继续实施“杜鹃花工程”,乡镇、村、农户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室)。加强县乡影剧院改造,增加固定放映点。2010年实现村村放电影。五河民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建立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筹建“五河民歌艺校”,弥陀寺中学建成省级以上青少年教育基地。
旅游:依托五河三湖两山一水库,发展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于一体的具有五河特色的旅游业。围绕沱湖、香涧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把沱湖建设成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沱湖文化街、沱湖广场、大岗咀垂钓俱乐部。围绕大巩山、浮山、樵子涧生态资源的开发,把大巩山建设成为度假中心;设化明塘严氏墓人文生态旅游区,复建严家楼旧址、享殿。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如屈台舞龙、临北狮子、沫河口钱杆等民间民俗表演项目,大力开发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实施特色品牌文化战略,储备、命名一批文化乡镇、名村、名人、名品。
劳动就业:积极做好再就业工作,建成城乡统一、机构完善、配置合理、制度规范、队伍专业、服务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我县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加强下岗职工失业保险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各项基金征缴率达90%以上。
民政: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和“双拥”工作,农村低保达到应保尽保。加强社区平台建设,达到“四有”:即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地做事,有制度理事。县城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老年公寓;乡镇敬老院一半以上达国家一级标准,其余达二级标准。加强殡葬管理,火化率100%,城关地区建一所二级以上殡仪馆。
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构和执法队伍,装备完善,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环境保护:淮河干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县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沱湖、天井湖、香涧湖、浍河等各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各水环境功能区要求。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符合市环保局下达的总量指标,县城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目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有毒有害物100%得到妥善处理,实现零排放。城市垃圾无害处理率达60%以上。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内,区域环境噪声不超过50分贝。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体企业和商业企业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二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反腐败工作。加强政府信息网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制,提高市场竞争力;公益性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搞好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渠道投入的社会事业投资机制。三是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县投资公司的职能,改进项目实施方式,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全面实行“代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企业或民间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鼓励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积极开展企业诚信建设,改善银企关系和融资环境。
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农村要示范推广立体种植、生态养殖,发展生态农业,推广使用沼气。企业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加强经营管理,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在县工业开发区,要按照循环利用的要求布局,使一个工业的废弃物成为其它工厂的原辅材料,力争做到零排放。机关和事业单位要普遍增强节约意识,节水、节电、节油,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努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人大的监督工作,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的联系;高度重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作用;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厂务、院(校)务、村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改善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工作条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平安五河”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做好信访稳定、统战、民族宗教、武装和档案工作,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巩固提高全省文明先进县成果。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认真做好工商、物价、药监、技术监督等工作,改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提高行政执法和服务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绿色通道。
附件:
1、五河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2、五河县“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一览
五河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九·五”期间 |
“十·五”期间 |
“十一·五”期间 |
备 注 |
|||
2000年 实 际 |
平均每年 递增% |
2005年 预 计 |
平均每年 递增% |
2010年 预期目标 |
平均每年 递增% |
|||
生产总值(当年价) |
亿元 |
23.61 |
10.3 |
41.53 |
8.6 |
101 |
16.0 |
1、“十一·五”环比价格指数预测为103.5%;“十·五”环比价格指数为103.4%。 2、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
第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1.65 |
6.3 |
20.24 |
6.6 |
28 |
3.5 |
|
# 农业 |
亿元 |
5.27 |
0.04 |
8.32 |
6.5 |
10.8 |
1.5 |
|
林业 |
亿元 |
0.22 |
6.02 |
0.29 |
1.2 |
0.5 |
7.0 |
|
牧业 |
亿元 |
3.56 |
21.4 |
6.46 |
6.7 |
10.1 |
8.0 |
|
渔业 |
亿元 |
2.6 |
7.3 |
4.76 |
6.6 |
6.6 |
6.0 |
|
第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5.35 |
12.7 |
10.81 |
12.0 |
44 |
28.9 |
|
工业 |
亿元 |
4.16 |
11.9 |
7.46 |
9.8 |
35 |
34 |
|
建筑业 |
亿元 |
1.19 |
17.3 |
3.35 |
18.6 |
9 |
19.5 |
|
第三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6.6 |
19.3 |
10.48 |
9.0 |
29 |
17 |
|
人均生产总值 |
美元 |
416 |
12.4 |
736 |
8.0 |
1700 |
15.4 |
|
财政收入 |
亿元 |
1.44 |
9.03 |
1.16 |
|
4.6 |
32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2152 |
8.3 |
2837 |
5.7 |
4000 |
7.1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4.84 |
5.4 |
8.5 |
11.9 |
五年累计投资100亿元 |
30%以上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8.2 |
10.8 |
12.7 |
9.1 |
23 |
12%以上 |
|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
元 |
5663 |
|
10680 |
13.5 |
16680 |
9.3 |
|
城镇化率 |
% |
12 |
|
30 |
|
40 |
|
|
工业化率 |
% |
17.6 |
|
18 |
|
35 |
|
|
总人口 |
万人 |
69.2 |
|
71 |
|
7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