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一、五河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五河县现有1所中等职业学校,即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该校创建于1964年,现为安徽省合格县(区)职教中心、安徽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利用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职)专项资金投入2123万元,利用地方教育附加投入844.3万元,新建一个种植专业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占地46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一栋,完成对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篮球场的综合维修,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升级服装设计、数控、计算机等实训室,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往年发生明显改善。
(二)办学活力显著增强。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质量,办学活力得到增强,在校学生现已突破1200人。
(三)校企合作稳步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多次研究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事宜,县教体局、县招商和园区发展中心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双向合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五教秘〔2021〕2号),明确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园区企业的合作任务、合作模式及合作办法,一系列举措对县职业技术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不断尝试与园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与阿里巴巴五河客户体验中心、安徽超锂电子、蚌埠东陵机电、五河众兴菌业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约200名学生到园区企业进行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压力。2021年,五河县人民政府与江西服装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江西服装学院朱海鸥教授已在五河县注册成立五河县无框服饰有限公司,与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共建,学校学生在公司研发中心进行实习锻炼。2022年3月,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五河县餐饮协会签订《专业共建协议书》,双方就合作共建专业、组织机构、合作形式、双方权利与义务、合作期限和违约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十四五”时期五河县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1年,五河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规范。一是持续推进学校达标项目建设。完成县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建设,启动教学综合楼建设工程,确保2022年8月如期竣工;二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签订了《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委托管理协议书之补充协议》,停止差异化办学,规范收费管理;三是提升办学水平。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于12月中旬开展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开放日活动,扎实推进“三教”改革工作,积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办学成果突出。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该校王丁玎老师在“三优课”评选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秦凤老师被评为“蚌埠市最美教师”。“十四五”时期,五河县将精准发力抓重点,继续办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
(一)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要求,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利用中央质量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和地方教育附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400万元,新建400米标准环形田径场地,于2021年12月完成改造升级工作;同时,利用中央质量提升工程专项资金和地方教育附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950万元,新建48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一栋,计划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确保办学条件如期达标。
2023-2025年,五河县将持续、扎实开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安徽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培育库项目和职教园区专项债项目。2025年,完成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楼、实训楼、宿舍楼、运动场、篮球场、住宿和就餐条件全面升级;全面整治校园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改造升级服装设计、数控、计算机、汽车运用与维修、烹饪等实训室。学校办学条件将大幅改善。
(二)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将通过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等一系列举措,把“抓眼前”与“抓长远”相结合,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质量和影响力,增强办学活力。到2025年,在校生规模预计达到3000人,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
(三)坚持提升办学效益。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开展“五大行动”,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织各项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德技双修。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把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行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开展魅力社团、精彩课间、宿舍评比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坚持立足内涵发展,走质量强校之路。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综合融通。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个小时。严格执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校园,努力打造“花红柳绿、水清鱼游”的魅力校园,办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高品质中等职业学校。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种植专业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和各类实训室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和行为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五河县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五河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一)校企合作开展不够深入。一是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专业与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契合度还不够紧密,毕业生就业存在专业不对口问题;二是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主要有两个去向,即对口升学进入高职院校和就读“3+2”继续深造,学生毕业后留在五河本地就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园区企业合作仍停留在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的层面,缺乏实质性校企合作;三是园区部分企业薪资待遇不高,对企业用工环境、优惠条件等宣传不到位,难以吸引学生进企业实习或无法留住中职毕业生在企业长期就业;四是走访调研发现,虽然校企双方均有深化合作的愿望和需求,但由于缺乏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和相关政策支持,双方沟通不畅,彼此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园区内尚无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难以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二)缺少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一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二是部分现有专业课教师由基础文化课教学转行而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即“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难以摆脱普通教学模式,影响了技能教学质量、职校生源、实用型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有效衔接;三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老化,专业课教师专业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专业的教学要求。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围绕五河县重大战略,立足县域,对接产业升级,优先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贴合本县发展规划的专业,加快建设幼儿保育、计算机等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形成紧密对接县域实际的专业体系。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教体、发改、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参加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将免费提供200平方米场地,用于五河县无框服饰有限公司对注册、办公、设计、研发、运营等,同时增挂“江西服装学院朱海鸥教授大师工作室”牌子,五河县无框服饰有限公司服从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管理,进一步推动江西服装学院与县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促进五河县纺织服装主导产业的升级和培育终端服装产品。
2.丰富办学形式,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为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技术协作牵线搭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严禁向学生违规收取实习实训费用。
3.园区企业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待遇、减轻劳动强度、实施人文关怀等多种措施,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吸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完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中职教师专业结构
通过招考、自聘等渠道充实完善专业课教师队伍,每年聘请3-5名县内知名企业家担任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顾问,聘请5-10名县内企业专业技师担任县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教师,通过培训不断完善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多途径多渠道地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1.推进教学综合楼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9月底前如期完成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任务;县人社局会同县发改委积极向上争取五河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约3350万元;积极谋划申报职教园区专项债项目,投资5.5亿元打造五河职教园区建设。
2.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安徽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指南》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对照评估细则和程序,按照“钱用在刀刃上,办最紧要的事”原则,确保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B类办学水平评估顺利通过。在认定为B类办学水平学校的基础上,对标A类办学水平学校评估标准持续发力,争取成功创办高职专业学院。
3.构建校园智慧管理体系建设,建设智慧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移动化,将五河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集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多种类职业培训于一体的省级示范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