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14 20:19 来源: 五河县教育体育局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五年。为推进五河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蚌埠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共五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五河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期间,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凝心聚力抓质量,多措并举促内涵,推动了县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十三五”教育发展的主要成绩

1.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根据教育部、中组部党建工作要求,我县自2017年起把乡镇中小学(园)党组织由原乡镇管理全部划归教体局党委统一管理,同时,开展为期3年的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活动,成立了民办学校行业党委,实现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县教体局每年制定印发五河县教体系统年度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要点》《教体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召开专题会议与各中小学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党建工作考核强化中小学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党务业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和团队干部培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带关建、团建、队建,通过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征文比赛等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之中2017年至2020年,县教体局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县党建先进单位,局关工委被评为省先进集体

2.统筹推进教育发展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县公办园由2015年的28所发展到55所,公、民办幼儿园共109所在园幼儿24184人(公办12337人,民办11847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1.0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52%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普惠率100%,圆满完成省教育厅要求的985”目标。创建省一类园1所、市特优园1所、市一类园5所县一类园17,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园3所

2)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78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民办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初中19所(民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15所(局属小学6所,中心小学13所,村小96所),教学点34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71102人,巩固率97.06%。“十三五”期间,全县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差异系数逐年减小,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创建市“新优质学校”10所、县“新优质学校”26所,创建市级文明校园26所、县级文明校园126所,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园21所、市级足球特色校园13所。2016和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县教体局分别被授予省级和国家级“优秀县级组织单位”

3)普高与职高教育协调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县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另有大志中学和南师附校五河分校开设高中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2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职普比达47.5:52.5,完成省教育厅关于职普比大体相当(47:53)的目标任务开展集团化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考达本率逐年攀升。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天坤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开办专业由原来不足10个发展到现在20个为社会输送了12000多名毕业生每年毕业生就业率99.9%以上,就业稳定率98.5%以上每年对口高考向高校输送学生均超过200人,位列一市三县之首在历年参加全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25人次获奖

4)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按照“一人一案”原则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就学轻度残障的儿童安排跟班就读,中度残障儿童集中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重度残疾儿童根据残疾类别、等级和学习自理能力,采取送教上门方式实施义务教育2020年全县中小学跟班就读残儿360人、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38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98.21%。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有17名专任教师,开设11个教学班,学校2017年蚌埠市特殊教育学校首届厅长学生运动会道德风尚奖、2018年蚌埠市特殊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会优秀组织奖、2019年蚌埠市妇女联合会“三八红旗集体”,学校教师获市级以上奖励20余人次

5)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贯彻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县教体局积极协调并促成了原苏皖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联合办学,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支持鼓励民办学校加大建设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南师附校五河分校和大志中学两所学校生均占地和建筑面积均超过省颁标准。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占地130亩80个教学班可容纳3600名学生的五河致远实验学校于2021年秋季投入使用;2020年引进的北斗星幼儿园于2021年九月开始招生。民办学校成为我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6)终身教育全面发展。五河电大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为广大求学者在五河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机会与保障,实现了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终身化、大众化。学校根据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九个专科专业、八个本科专业,实行多层次办学,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已为村居、公安、教育、金融及厂矿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十三”五期间招生1720余人(其中本科生930余人),实现了量的突破,为五河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县职业技术学校面向社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五河县老年大学是蚌埠市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校,每年在读学员600人以上。在办好县老年大学的基础上,14个乡镇挂牌成立了社区学校,18个城镇社区和100个行政村挂牌建立了社区学习点。2020年,五河县城关镇吴家嘴(社区)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蚌埠市示范老年(社区)学校”,五河县城关镇西苑社区老年学习点和淮河社区老年学习点被授予“蚌埠市示范老年(社区)学习点”

3.巩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坚持按计划持续招聘教师,并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十三五”期间招聘教师919人,560人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占60%以上。试点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引导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偏远学校流动,到2020年9月,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全面推开。鼓励城区学校、优质学校教师支教走教,每年交流比列达10%以上,实现优质师资共享。落实人才引进政策,2019年起面向985、211师范类高校及安师大等引进优秀人才共40人,持续提升五河一中和高级中学教师队伍水平。此外,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年平均招募80名以上优秀退休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小学支教

2)多举措助推教师成长。县教师进修学校面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积极开展国培、省培、县培,定期举办“同课异构暨教学开放日”、送教下乡、校本研修等活动,举办中小学校长论坛、教师征文比赛等。教师培训方式不断创新,开展了紧缺学科教师、骨干教师、中层干部、部分学科教学难点、校长(园长)任职等多种形式培训,同时还举办了信息化建设、特色学校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员等专题培训提升了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赛上课、赛解题、赛命题、赛成绩为内容的中小学教师“四赛”活动,推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县教体局获全市“四赛”岗位研修先进集体县高三数学“赛解题”平均分117.79分,全市排名第一;五河一中王兆臣等84名中小学教师获全市教坛新星、学科骨干教师等称号实验小学李承芳等43名教师获全市“解题能手”称号五河三中化学教师邓密密、物理教师黄蕾在全市赛解题中以满分成绩获第一名。近年来,2000余人次在省、市级“微课”和“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获奖。

3)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每年教师节前夕,对“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进行表彰,弘扬教育正能量,营造教书育人良好氛围。2017年获省级“师德标兵”1、市级5人。2019年,临北初中夏玉桥和武桥镇弥陀寺小学顾艳分别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20年安子口初中王伟臣等13名教师获“蚌埠市最美教师”称号,五河高级中学魏晓燕等6名教师获蚌埠市中小学“师德标兵”称号,北中心小学黄小燕被推荐为市劳动模范”;五河一中王获评五河县第3届突出人才

4.持续开展专项整治。驰而不息开展有偿补课、工作日饮酒、小金库、吃空饷、工程领域招投标、违规征订教辅材料、乱收费等专项整治广泛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四不两直”效能督查和招生收费问题专项整治,对涉及职业教育违规招生、民办学校违规收费等问题及时依规严肃处理,强化整改落实,教体系统风清气正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5.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十三五”期间,投入126991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64671万元配套资金62320万元改造校舍面积231410平方米,其中新建141600平方米维修改造89810平方米投入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资金484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063万元省级资金23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550万元建设项目19个,建设面积28500平方米投入10217万元,新建校舍面积71500平方米,新建运动场 28个,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生均校舍面积5平方米以上校校有运动场投入7103万元用于校舍日常维修其中中央级资金3603万元省级资金3308万元县级资金192万元,全县中小学(园)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

6.“互联网+教育科研”初显成效。以教学研究为抓手,以智慧学校建设为契机,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提升培训为保障,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科研的有机融合。构建覆盖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与评价、学校沟通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教育科研网络。2016年以来,先后投资27800万元为中小学校升级改造网络环境,配备师生电脑、班班通、录播教室、智慧课堂等终端设施设备,特别是2020年投入25748万元实施全县中小学智慧校园全覆盖工程,配备超脑1040个、学生平板45663个、教师平板2684个、高中数字化实验室6口、创课教室2口、精品录播室6口、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系统11套、因材施教高中版129套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建成乡村小学教学点14所、乡村学校129所、城区学校11所等154个智慧学校,初步实现学校及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通过开展校级、片区、县级智慧课堂应用能力比赛,加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研工作,推进常态化应用。“十三五”期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乡村教师信息化大赛、微课大赛、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等全省各类评选、评比教学活动中,获省级奖项1000人次以上。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申报蚌埠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3项有9项获批,立项率69.23%,高于全市平均7个百分点。2020年,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南师附校五河分校张丽、凌《智能物联微纳米气泡空气净化器获省二等奖五河三中张楚宜《空中绿化小卫士和二中乔旭《电路修复智能机器人》获幼绘画二等奖双庙中心小学刘思甜乐《梦幻地下城》《鲜花能量站获三等奖“第十五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学习活动”中,2169名师生参赛,获奖618人次,其中一等奖7人、二等奖38人、优胜奖346人、优秀指导奖227人,成绩居全市、全国前列。

7.强力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县教体局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与学校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台账,定期开展防溺水、校车安全、校园安全、食安全、交通安全等安全教育和专项整治实施“雪亮工程”,建成237所中小学校(园)一键报警系统,地网暨人像识别设备接入县公安平台工作。2019年,县教体局获全县平安建设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全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好的等次和先进单位,文明创建三县第一;县教体局及五河一中、高级中学等8家单位获双拥工作模范单位称号。

8.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十三五”以来,我县教育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现建档立卡家庭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资助政策落实准确率五个100%城乡学校面貌得到改善,教育环境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完成“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目标。县教体局连续4年被评为县脱贫攻坚先进单位,为决胜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9.教育督导治理不断深入。持续修订完善《五河县中小学内涵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综合评估,每年评选出14个内涵发展先进单位,有效促进了学校自主、内涵、持续、绿色发展。不断加强教育督导力量,完善督学管理机制,实现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挂牌督导全覆盖,责任督学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工作,为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五河县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优质多元需求、教育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管理机制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部分学校教育资源过剩,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布局调整、教师配备、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等提出新挑战普通高中优质特色还不够明显,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校企合作还需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师德师风需要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研究,实化措施,认真解决

二、“十四五”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五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着力加强教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新育人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坚持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县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第五,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六,坚持促进公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构建起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有较大提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主要目标:

——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规模与城人口发展学位需求相适应,优质教育资源显著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适应城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需要;终身教育满足学习型城建设需求。

——教育机制日趋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得以实现,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全面落实。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发展突出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发展突出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发展突出内涵质量。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努力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河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3年

2025年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7.52

98.2

98.5

2

学前教育普惠率

%

100

99.8

99.85

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7.06

98.7

99.1

4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

69.5

70.2

71.4

5

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

%

9.5

9.9

10.8

6

中职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

%

7.5

7.5

7.9

7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

%

55

60.1

63

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7.25

98.3

98.9

9

市新优质学校

10

25

35

三、“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教育结构布局

1.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需要,根据功能区定位、人口出生率变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中小学(含幼儿园)学校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规范小区配套学校(含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健全配套学校建设机制,通过撤并、新建、搬迁、改扩建、举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充学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撤并中小学55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49所;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27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1所、小学13所;保留中小学117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7所、小学97所(详见“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2.统筹教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规模保持大体相当。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鼓励引导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民办学校党组织设置,健全各级党组织工作保障机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差别化政策体系,全面实施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同等权利。推进民办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依法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统筹学校内外教育的协调发展,强化学校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家庭育人基本责任,加强社区教育、网络教育、文体艺术场馆教育等。

(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围绕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发展农村公办园,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分级制定并落实普惠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补助)标准。依托五河县县直机关幼儿教育集团和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园,着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并完成幼儿园教师国培、培、县培以及园本培训。完善幼儿园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幼儿园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保教、安全、收费等监管。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5%,普惠率超99%,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0%以上,高质量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省级和国家级评估验收。

2.加快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府主体责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和生活条件,基本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推进集团办学,集成、扩大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费和就近入学制度规范招生行为,继续实行网上报名招生,依法治理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乱收费。完善入学条件明确、统筹有序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确保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形式。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深入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强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配齐配足学科实验室等功能室设施设备,引导普通高中完善学科教学环境,整体提升育人水平。推进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管理,研究制定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下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办法,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知识拓展类等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普通高中打造特色项目,建构特色课程,培育特色文化,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引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开展跨区域学校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或牵手帮扶,深化校长、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引进优秀人才、稳控高中生源、创新培优模式,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4.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认真贯彻《安徽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增添必要的康复训练设施设备。按编制配齐特教学校教职工,推行赏识教育,强化特长培养,义务教育学校对跟班就读残疾儿童实行“零拒绝”,改革教学方法,让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完成对特教教师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

(三)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

加快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分类达标和示范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训装备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合并、招考、自聘等渠道补充师资,通过管理和培训提升师资水平;构建智慧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学情预警系统和人才培养校内数据分析平台,建成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和智慧教室,将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设施一流、功能齐全融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多种类职业培训于一体的省级示范特色学校。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打造校企一体化特色育人机制;联合重点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发产业技术课程,实施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职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参与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推进工学结合,破除校企壁垒,构建“教室像车间、学生像工人”的育人场景,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各类实习,鼓励引导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培育新时代“徽工皖匠”“大国工匠”。

(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安徽开放大学”建设为契机,立足成人和远程教育办学特点,依托五河电大、县职业技术学校、县老年教育机构,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形成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深化不同教育形式的发展融合,形成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扎实推进老年开放学校、老年开放学习点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全县14个乡镇和18个社区全部建成老年开放学校,19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老年开放学习点创建成功1-2个省级示范老年开放学校创建成功3-5个市级示范老年开放学校、5-10个市级示范老年学习点创建成功5-10个县级示范老年开放学校、10-20个县级示范老年学习点。“十四五”期间,五河电大完成“学分银行”建设,实现成人学习成果登记、认定、存储、转化工作完成学历教育1500人、非学历教育1000人的目标任务;县职业技术学校完成并力争突破12000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

(五)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关爱机制,动员学校、社会关心支持教师,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2.完善教师培养制度。逐年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以“国培”“省培”“市培”“”“校本”五级培训为抓手,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结合机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整合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校(园)优质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完善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全面开展依法治教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治理的意识和能力素养。注重专业培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工作水平。

3.优化教师配备机制。深化教师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师“无校籍”管理配套机制。建立新聘教师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将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的条件之一。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引进县外在编在职教师等渠道,继续加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教师“银龄讲学计划”。推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县域教育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完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和数量;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制度,落实教师工资、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待遇;完善优秀教师定期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互联网+“五大行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育新格局。

一是实施“德育铸魂”行动。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打造德育精品课堂,充分挖掘学科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推送优质网络德育课程资源,提高学习资源易获性和学习便利性。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四史”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加强新时代国防教育。鼓励各校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展德育教学研究,将德育科研纳入学校科研整体工作中,评选优秀德育教研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德育学科评价及学校教职员工德育工作评价“四个机制”。培育“安徽省德育铸魂功勋人物”人选。加快建设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智慧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和干预机制。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落实政府主导责任,突出学校主体地位,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图书馆、规划馆、博物馆、九和收藏馆、流动科技馆、纪念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运动场等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凝聚强大合力。

二是实施“智育提质”行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深化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实行高中选课制、走班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强化数据驱动,依托教育云大数据中心,精准分析学情,及时为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科教学提出指导意见。提高高中五大学科竞赛质量,扩大学科竞赛参与度,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

三是实施“体教融合”行动。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制定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智慧体质健康监测平台,加强数字评价监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1小时和校外体育活动1小时,教会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每年提升2至3个百分点。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实施“明眸亮眼”工程,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推进校园足球“百千万”工程,实施校园足球“种子、苗子、林子”计划,积极创建“新型足球学校”。

四是实施“美育熏陶”行动。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培养模式,力争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建立常态化学生艺术展演机制,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将优质美育资源引入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提升智慧美育成效。加大美育教师补充力度,促进美育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加强美育教学指导,培育一批美育名师,开发一批美育课程,创建一批优质美育教育教学资源,打造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

五是实施“劳动促进”行动。根据国家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将每年5月第2周设为“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支持学校科学设计劳动教育项目,丰富校内劳动实践,建设校园劳动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农耕文明。搭建“家校合作、社会协同”智慧劳动教育平台,培育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鼓励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劳动教育实践,协调和引导社会各界提供劳动教育支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劳动教育支持保障能力。

2.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制度,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网上报名招生制度,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3.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扎实推进中小学(园)布局调整规划落实,通过撤并、新建、改扩建、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管理机制,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优质特色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预算法,推进预算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着眼学校内涵发展和育人质量提升,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服务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4.推进教育治理向管办评分离。探索推进新时代督导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机制和各级各类学校督导机制,严格落实督导结果运用、奖惩和问责制度。完善挂牌督导制度,建立一支观念现代、素质全面、专业精良、品行高尚的专兼职督导队伍,充分发挥督学职能作用,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科学、系统、权威的评估监测,为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加强社会监督,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治理。

(七)推动教育科研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1.强化教育科研的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扎实做好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继续开展教学视导、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活动,科学推进智慧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指导服务。持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大赛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奠定基础。持续做好“学科素养测评与培训”工作,引导学校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持续推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案实施,落实全民阅读计划,努力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做好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正面引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家长参与相结合,加强对区域内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的监测评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化应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继续加强“在线课堂”应用监管,确保“在线课堂”开课率达100%。继续丰富和完善智慧教育平台的内容和功能,推进智慧课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继续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大学生用机等终端设施配备更新维护,继续优化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校园网覆盖率达100%。继续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智能化水平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继续加强网络安全和全县师生防护意识,提升办公信息化水平,通过各种管理应用系统挖掘教育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我县教育决策的规范性、精准性、科学性。

 3.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实施农村智慧学校建设提升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以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领衔人,以学科、学段为组建基础,打造名师网络教研联盟,实现基础教育学科及教师全覆盖。

四、“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一)红色教育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德育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红色教育基地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奋斗精神。

工作举措:充分利用雷锋纪念馆、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九和收藏馆、弥陀寺初中校史馆、于圩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为阵地,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建立健全“五老”宣讲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用老同志们参加革命、建设、改革的亲身经历,具体生动地对青少年进行“四史”教育。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夏令营冬令营等互动式的交流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聚焦青少年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新问题,为广大青少年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助力他们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高效发展工程

工作目标: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社会地位、待遇保障进一步提高,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工作举措:围绕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二是在规范发展上下功夫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监管机制强化对幼儿园教职工资质和配备、收费行为、安全防护、卫生保健、保教质量、经费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管,实现依法依规办园治园。三是在普及普惠上下功夫继续推动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逐步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扶持和管理机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四是在经费保障上下功夫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及时足额发放,用好中央及省级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做好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教师培训、幼儿资助等工作完善并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学前教育。五是在师资建设上下功夫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拓宽招录渠道,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转岗、聘用、支教等形式招录幼儿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六是在提高保教水平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施教、因材施教,促进教师专业化、课程游戏化、保教科学化,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保障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办分园、联合办园、强园帮弱园等多种形式,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等举措,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努力解决“入好园难”的问题。

(三)义务教育质量再提升工程

工作目标: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关键领域改革取得较大突破。

工作举措: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鼓励校长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尊重校长岗位特点,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激发学校生机活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落实中小学(园)“十四五”布局规划,通过撤并、新建、改扩建、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消除小规模学校,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优化学校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高中教育“三新”改革工程

工作目标:优化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高中办学水平。找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保障普通高中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

工作举措: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施领导小组,加强舆论宣传,全面解读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对标制定学校课程规划,落实课程管理、选课走班、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指导、考试评价制度等工作举措;科学核定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加大教师统筹调配力度,满足“三新”改革需要;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按时完成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科研指导力度,发挥教研对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及时配备学科仪器设备;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满足“三新”改革必需的经费要求。规范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充分体现学生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情况,为高校提供全面、规范、客观、简洁的档案材料。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教、考、招各个方面,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

(五)职业教育提质发展工程

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完善队伍建设,优化中职教师专业结构,实现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突破。

工作举措:加快五河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设施达标创建步伐,优化学校环境。立足县情,优先发展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需要的专业,加快建设幼儿保育、计算机等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五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加强县职业技术学校与优质企业的双边对边技术协作,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职业学校建设培养培训基地。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通过招考、自聘等渠道充实完善专业课教师队伍,多途径多渠道解决专业教师短缺问题通过各种培训不断完善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我县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六)优秀教育人才培育工程

工作目标:优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健全,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基本满足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工作举措: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研究制定五河县优秀教育人才培育实施方案,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坚持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大比武和以“四赛”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研修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县域内名师工作室、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特级教师以及“三名”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促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不断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创新校本培训管理机制。实施优秀教育人才引进计划,扩展人才引进渠道,为高中引进紧缺学科的优秀人才。

(七)智慧教育深度应用工程

工作目标:实现实验校、样本校、基地校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和因材施教切实落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全县范围内适时、适度普及推广成熟的精准教学、专递课堂模式,全面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型学校建设。

工作举措:继续丰富和完善智慧教育平台的内容和功能,推进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大学生用机等终端设施配备更新维护,优化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多级分布、覆盖全省、协同服务的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并与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通。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智能化水平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开展教学视导、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大赛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加强“在线课堂”应用监管,确保“在线课堂”开课率达100%。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精准帮扶”网络扶智攻坚行动,实现精准推送资源、精准培训教师、精准帮扶资助,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的智慧课堂应用水平。

(八)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教师潜心育人评价制度更加健全,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办法更加多元。

工作措施: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改进中小学校评价,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改革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各类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学段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贯彻落实国家、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文件,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完善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

2.加强教体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和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对中小学(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完善基础组织设置,强化支部建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升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政治担当,不断提高履职尽责本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主责意识,强化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推进党、工、团、队一体化建设。在中小学全面建立少工委。

(二)强化经费保障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要求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脱贫户(含边缘易致贫户)子女和城镇困难户子女不因贫困失学、辍学。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三)健全落实机制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县委县政府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做好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与本规划的衔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重大问题,落实目标管理责任。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科学分解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化过程监管,每年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加强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完善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政府及职能部门解决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促进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3.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五年评估制度。探索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将评估情况和社会对规划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