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7号建议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8-19 15:04 来源: 五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广电新闻出版局)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孟健代表:

您在县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扬的建议》第47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及时沟通交流。办理前,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具体承办科室负责人主动走访人大代表,认真听取代表对建议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相关办理过程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目前我县非遗数据库共收录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五河民歌;省级非遗项目6个:清明庙会、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旱船舞、打铁舞、赛龙舟;市级非遗项目:花挑舞、临北毽球、笛膜制作技艺;县级非遗项目6项:黄荆根艺、莫氏舞龙、董台花鼓伞、马集花挑灯、头铺花棍舞、鱼鹰孵化技艺。非遗传承人名录库收录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3人,县级传承人81人。对于您所提的建议:一是加强政府支持和保护。非遗传承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提供场地和设备等基础设施支持,保护非遗的知识产权等。我县对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在由原来的每年2万元向政府打报告增加到20万元。非遗保护具体工作都在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县文化馆已于2023年5月从原只千平米的地方搬至城南两馆一中心二楼,面积达3752平方,同时,在新馆还建了非遗展厅,展示我县国家级、省市县等各级非遗项目。

二是组织展览和演出。这也是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才艺展示等,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和感受非遗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文化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表演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目前,县文化馆有着非遗的展览和演出已达21场次,同时对传统节日清明、端午等举办的非遗活动通过网络全程直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五河非遗、喜爱五河非遗。同时,目前已建成“五河民歌(五河县文化馆)”网站,设有非遗专项数据库,有专家讲述的非遗慕课、非遗名录、非遗传承人、五河民歌等模块资料,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五河民歌、欣赏五河民歌等。

三是整理和记录非遗知识。包括收集各种关于非遗的相关资料、照片和音视频材料,并进行分类整理。目前已经收集整理出版五河民歌辑两辑,编印民间传说等《五河掌故》一册,还有音频资料1.5TB。新的五河文化馆内建有近500平米的非遗展厅。同时,每年都会组织非遗传承人走学校、社区等进行技艺传授,部分学校还聘传承人为各自的校外辅导员。目前,已有6所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挂牌非遗传承基地:朱顶中心学钱杆舞非遗传承基地、小溪中心小学为五河民歌非遗传承基地、五河二中五河民歌非遗传承基地、新集中学五河打铁舞非遗传承基地、新城实验幼儿园五河民歌非遗传承基地、吴家嘴社区五河民歌非遗传承基地等。以后,还将陆续开展此项工作。

 

 

2024年7月24日

 

(联系电话:0552-503317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