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北狮子舞源于清末年间,鼎盛时期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主要流传于五河县临北乡及周边乡镇,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临北狮子舞兼有南北方狮子的特点,形神兼备,风格清新,带有浓郁的淮河文化特色,属中间地带的狮子,颜色以青为主,又称绿狮。舞蹈动作欢快简捷,配器生动流畅,通过狮子的扑、闪、腾、挪,把狮子的兽性与灵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舞狮人通过抓痒、亲昵等动作,把狮子的喜、怒、哀、乐喧染得恰如其分,通常有单狮表演、双狮及4只狮子以上的群狮表演。
临北狮子舞一般在春节、春会和大的庆典中作广场表演。基本表演形式有出山、盘坡、过桥、登峰、产子、献瑞等八段,表演者用扑、窜、跳、跌等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勇猛、灵活、威风八面,同时又通过追球、扑球、盘球等细腻的表情性动作和舞姿,表现出狮子的温驯、贪玩的一面。
临北狮子舞是汉族民间舞蹈,经回民演出后,溶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丰富了狮子舞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存储了淮河流域回汉人民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是淮河流域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之一。
临北狮子舞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各项运动会及大型文化活动演出。1954年,临北狮子舞被层层推荐选拔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调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2003年临北狮子舞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赛一等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狮子舞(回族)
狮子舞是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临北回民乡的传统体育文娱活动,一般在春节、春会或大的吉庆活动中作广场表演,至今一直流传于江淮大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狮子舞基本情节有出山、盘坡、过桥、探涧、爬坡、登峰、产子、喜戏等八段。狮舞以模仿狮子动作为主,从狮子穿球开始,有狮子理毛、抖毛、挠痒、打滚、戏珠、抢球、竖顶球、扑球、狮子罗汉、罗丝转、狮子倒立、上山式、下山功等数十种动作。
狮舞为双人扮狮,一人引球,狮崽一般为七、八岁男童扮演,参加舞狮的数量由庆典活动规模而定。因临北乡地处花鼓流传地,故伴奏用花鼓灯的锣、鼓等打击乐器,每个舞段都配以固定的锣鼓点。
狮舞表演形式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即“踩街”,边行走边表演部分动作;小场是在空地上扎场表演全部动作和一定套路的动作。可在地面上表演,也可以在桌子上表演,在广场表演时可摆放三层桌子。在“踩街”中,如遇乡亲摆桌邀请,狮子必须先“拜门子”后表演,表演结束后,主人便向演员馈赠糕点、香烟、茶水,以示感谢。
狮子舞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更重要原因在于狮舞动作不论难易程度如何,而对演员来说体力消耗很大,素质要求很高,舞狮者深有体会地说:“狮子步步都是舞,舞狮招招显功夫”。因此狮舞一直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体育锻炼形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