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治水丰碑

发布时间:2009-05-19 00:00来源:系统 浏览量:字体【  
康熙在位期间以削藩、漕运、治水为定国安邦的三件大事,他曾六次南巡,视察江淮河工治理情况。康熙十一年(1672年)春,康熙在河工总督的陪同下,第三次视察江淮,了解江淮一带水患旱灾,寻求水利治理的第一手资料。
五河是当时淮河沿岸水患发生最多的县域之一,康熙四月十六日来到五河,在知县李景云的陪同下,乘渔舟自沱湖北店逆流向上,在北店、凤凰咀和关咀三处采点,测量沱湖水位,至关咀顺水折回从七里庙上岸,陆行回县衙。时值春暖花开,沱湖碧波连天,两岸麦绿葱茏,一片盛世繁荣的景象,康熙问李云景何来水患?在知县详细禀报后,康熙方知五河是淮、浍、崇、潼、沱五水汇集之所,在五河的五条河流中,首推沱水最大,沱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沿线540多里约1400万公顷良田,沱河上游来水皆汇集于此,库留成湖(当时沱湖下流并不与淮河相通),一遇大汛,沱湖水暴涨外溢,下游沃田巨万常颗粒不收。
康熙回到行宫,当即差河工总督与知县李景云规划五河治水方案。是年秋,调配泗州、凤阳两府民工2万人,会同五河民工2万人筑朝阳坝、候家坝、仇家坝、浍河堤,疏通淮、浍、崇、潼、沱五水,五河水患自此百年不曾泛滥,沱湖沿岸湖地沧海变桑田,成了五河典型的“鱼米之乡”。为纪念康熙治水的丰功伟绩,康熙十三年秋,知县李景云在当年康熙上岸的沱湖边立碑一座,盛赞康熙治水大举。(张学勇 阮持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政务微信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信

  • 政务微博
    • 扫码关注
      五河县门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