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北岸的泗洪县四河乡境内,有一座潼河山,山的西侧,有一条高高的土岭,名曰"铁索岭",岭长218米,顶宽60米,顶端最高处为23.3米。这条土岭,像一条巨龙潜入淮河深处。在淮河南岸的安徽省明光市(原为安徽省嘉山县)境内,也有两座山与淮北的潼河山相对,一座名浮山,一座名围山。就在浮山的西南、围山的东南山口处,又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土体与铁索岭遥相呼应,俨然像两尊雄踞的巨兽,在默默地相视。
浮山与潼河山间距1600米,淮河深槽靠浮山一侧。此处是淮河三峡的第三道峡口--浮山峡(安徽寿州与凤台间的峡山口为第一道峡口,安徽怀远县境内的荆山峡为第二道峡口)。据《泗虹合志》记载:潼河山"西铁索岭,乃梁武帝筑浮山堰遗址。"
说起浮山堰,历史还必须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南北分裂、群雄争霸的混战年代。到了梁初,南北争夺地点已经转移到淮河流域。宋末失掉淮北,南刘时魏又攻南阳,战线由淮北转向淮南。齐梁争夺天下,萧衍攻下建邺,杀了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与和帝萧宝融兄弟,建立梁朝。当时南方陷于混乱,北魏乘机向南扩张。公元500年,齐将裴叔业以寿阳(又称寿县,今为安徽省寿州市)降魏,魏在淮南有了重要战略据点,严重地威胁着南朝对淮南的控制。到了梁初,南北以淮水、大别山、秦岭为界,主要争夺据点为汉中、襄樊、义阳三关(义阳即今河南信阳,三关即黄岘关、平靖关、武阳关)和钟离(今安徽风阳县临淮关)。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魏中山王元英等分三路攻梁,攻陷大别山要塞义阳三关。此后,南北争夺,集中于淮南东线。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武帝萧衍任命其弟临川王萧宏为都督,率诸将北伐。当时梁军"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见梁书卷二十二《临川王萧宏传》)。起初,梁军所到之处,淮南各城相继收复。当梁军进至洛口(洛河人淮处)时,北魏派中山王元英、大将邢峦统军还击,梁军所克城市,得而复失,梁军诸将正准备进一步攻寿春(即寿阳),反对临敌畏缩。主帅萧宏听到魏军南下,却抛弃士卒以数骑逃走,部队失去统领,结果百万之师若鸟兽散。魏军乘胜追击,不仅虏获梁军全部军资,而且乘胜包围了淮南重镇钟离。钟离守将昌义之以三千兵卒对
敌军十万之众,进行了艰苦壮烈的抵抗,终于在援军配合下,大败魏军,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对北方的一次大胜利,稳定淮南形势。以后,梁采取消极防御。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萧衍从战争的角度出发,征集军民20万人,修筑浮山堰,采取"以水代兵"的战术,筑堰阻水,以水灌淹驻寿阳的北魏军队,企图达到夺回寿阳的目的。
寿阳当时为北魏所占据,并为扬州郡治所在地,有重兵驻守,城市坚固,不宜强攻。但城市位于淮河与淝水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常被水淹。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淮河大水,寿阳城为水所淹,漂没庐舍。根据寿阳城地势低洼、易被水淹的特点,魏降人、原魏镇西将军邢峦部下统军王足向梁主萧衍献策,建议在荆山峡或浮山峡筑堰,拦壅淮水, 以灌寿阳,并且还可淹掉魏控制下的淮北大片土地,形成军事隔离区,梁武帝萧衍非常赞赏这一以水代兵的战术。
梁武帝先派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恒实地勘察。当时荆山(今安徽怀远县城西南角)处在两军最前沿,而且淮北地势较低,水位壅不高,不便筑堰,只好在浮山筑堰。两人实地勘察后,认为:"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然而萧衍不纳其言,仍令集众开工。命太子右卫康询任总指挥,权督淮上诸军事,看护作堰。这次筑堰,为南朝梁廷特别巨工,南起浮山,北抵潼河山,两岸同时进行,依岸培土,合脊中流。筑堰役夫需二十万众,兵士不足,取派民夫,每二十户令出五丁,并力合作,自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仲冬开工,至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孟夏,草草告成,不料一宵风雨,水势猛涨,澎湃奔腾,竟将辛苦筑成的堤堰,冲散几尽。当时舆论纷纭,有人提?quot;淮岸聚沙,地质未固,恐难成功"之议,梁武帝萧衍不以为然,决意兴作,尽管经此一溃,仍然不肯中止。有人说,堰将合龙又被冲垮,这是水中蛟龙作祟。而龙怕铁器,于是征收大量铁器,大至铁锅,小至铁锹共征数千万斤,抛入水中,大坝仍不能合龙。后又伐树木制木笼,内装大石,抛下后再加土。木石用量很大,"缘淮百里之内岗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上皆穿"。筑堰人劳役之苦,由此可见。到了夏季,暑气熏蒸,蝇蚋攒集,酿成一股疫气,死者不计其数。梁书卷十八《康绚传》中云:"夏日疾疫气,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到了冬季,天气非常寒冷,淮、泗尽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