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由于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交通便利,靠近南京,因此成为安徽向东的门户。清顺治六年(1649年),明末时期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德意志人汤若望,这时到五河传教,在城乡建了多处教堂,开始传入天主教。同时,这里也是安徽传入天主教最早的地方。
当时,汤在这里传教活动影响不大,并且随着清初的禁教政策而止。但到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比利时籍神父卫方济,曾在淮安主持传教,后应许甘第大侄儿邀请到了五河,又开始建堂传教,一次就吸收了几百名教徒。卫方济1708年返回欧洲,这个地区的传教事务由另外两名传教士恩安录、方惟一接替。1720年法国传教士芮效连在城东门(现中兴路)设立教堂,下设许场、安三里、安淮集、钟阳集、武桥、黑鱼沟、张滩、聂圩等八处分堂。雍正、乾隆年间,各直省奉旨一再查禁,五河各教堂才被废止。
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南京的西方传教士立即采取大规模的扩张行动,五河这个老传教点自然成了他们的目标。中国籍神父张星伯被派往五河,恢复在战争中中断的联系。1867年,法国神父金式玉又来到这里。金式玉,字缄三,法国亚尔萨斯人,1853年加入耶稣会,1861年来华在上海学习中国语言,后在南京负责传教活动,在全省建立许多教堂,直至1890年病死在五河县。可以说,他是近代西方教会势力入侵的急先锋。当时金式玉在五河主要进行恢复传教工作,并建立了每年派神父走访两次的制度。到了同治庚午年间(1870年前后),五河县的大兴街、张家滩、黄家嘴、石家嘴、武家桥、聂圩、许场、安淮集、头铺等村镇先后建起了10余座教堂,变为皖北的一个传教中心。
同治九年(1870年),传教士刘德耀于大兴街北首购地两处建天主教、育婴堂各一座。马其苏、金缄三两教士又在张滩、黄家嘴、石家嘴、许场、安淮、头铺等村建分堂。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设分堂5座,教徒550人。光绪八年(1882年),五河与霍邱县组成一个独立的总铎区,名为颍州府总铎区。五河则为该区的基地,以五河县为中心沿淮向全省发展。
1929年五河县重新扩建天主教堂,并分为东西两堂,东堂(又名男堂)由法籍神父执理,西堂为修女院,有修女3人。这一年,全县教堂达到15处,教徒达2918人,到1934年发展到3120人。1939年意大利人杜义道神父由凤阳来五河,直到1953年新中国建立后,他仍与帝国主义分子有勾结,被驱逐回国。从此,五河天主教堂划归蚌埠教区,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走上独立办教会的道路。(郭学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