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公共服务普惠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迭代升级,新建城关镇黄台村、新集镇李八村等10个乡村大舞台。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增加优质公共文化供给,组织开展清明、中秋非遗文化展演、百场黄梅戏唱响百家景区、广场舞大赛、“四季村晚”、欢乐国庆等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现场直播10场,观众点击量近85万人次。开展“深化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安徽”2024年第十一届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活动、“送书进机关 阅读向未来”、“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五河县2024年小学生故事会、“带着图书去赶集”等各类读书活动250余场,完成“送戏进万村”400余场,完成全年任务的200%,入选全省2023年度“送戏进万村”最佳组织单位,县文化馆获“大地欢歌,舞动江淮”2024年蚌埠市广场舞大赛优秀组织奖,文化馆志愿者舞蹈队《红高粱》获二等奖,钱杆舞《石榴花开》、舞蹈《满园春色》均获三等奖;县图书馆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颁发“馆藏文献资源优质建设图书馆”称号、“带书去赶集”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2023年度十佳阅读推广活动、全市图书馆业务技能大赛团体第三名。
(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40余处文物点调查核实。扎实有效推进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发挥革命遗址遗存、展览场馆等宣教功能,深入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加大宣传管护力度,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县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馆,今年以来累积接待观众约4.1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2万余人次,共提供免费讲解服务60余场,举办临时展览、红色主题社教活动7次。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文化馆内新增设500平米非遗展厅,非遗保护资金由每年2万元增至20万元。常态化开展非遗“四进”活动,组织召开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开展各类非遗展演40余场,新增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6所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挂牌非遗传承基地,出版五河民歌2辑,编印《五河掌故》1册。
(三)项目建设不断夯实。编制五河县红旗影剧院演艺和智慧文旅设备更新项目、五河县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及基层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等6个文旅设备更新重点项目并上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围绕沱湖、大巩山、化明塘严氏墓等文旅资源,谋划五河县化明塘严氏墓保护展示工程等7个文旅重点储备项目,编制完成沱湖、大巩山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积极配合五投集团、北京绿维文旅公司合作开发大巩山樵子涧一期文旅项目,目前县人民政府已与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五河县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安徽省“双招双引”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共录入21个项目,总投资33.03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10个,已开工项目9个,已投产项目2个,已纳统项目8个。
(四)全域旅游提质增效。积极开展“421”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我县小溪镇赵庄村获评安徽省精品主题村、沱湖乡醉沱湖后备箱基地获评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沱湖乡淮河村入选省级“最干净景区景点及旅游乡村”和第三批省级“特色美食村”,3家旅游乡村获评蚌埠市精品主题村,4家后备箱工程基地获评蚌埠市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1家民宿获评蚌埠市精品民宿。五河县博物馆获评安徽省研学旅游基地,讲解员蒋清清在安徽省导游讲解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持续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和促销费活动,今年以来,通过开展沟东梨花节、清明庙会、龙虾美食节、全国秋季“村晚”五河县沱湖乡沱湖村示范展示活动、第六届螃蟹节等多个大型活动,共接待游客约449.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1亿元。
(五)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强化体育工作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五河县公共体育场地整体规划设计》。持续推进实施“快乐健身”暖民心行动,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完成全县10个小区及10个行政村健身设施的配建、维护、改造与升级工作,改建标准化全民健身步道15公里,新增口袋体育公园2处、百姓健身房2个,极大便利了群众的健身活动。积极动员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2024“中国·皖美山水”龙舟赛·五河站暨五河县第七届“虹城杯”龙舟赛、2024年五河县“剑南春老酒杯”五人制足球联赛、五河县第二届“沱湖杯”篮球赛、五河县第二届足球超级联赛、五河县第一届“沱湖·光良酒杯”县直机关乒乓球赛、乒乓球邀请赛、乒乓球公开赛等系列赛事以及五河县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2024年“快乐健身”拔河比赛等多项赛事,惠及群众近10万人次。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培育二级指导员30人、三级指导员80人。
(六)审批服务不断优化。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办理流程和审批环节,实行目录化清单化管理,按照“程序简、审批快、时间短、服务优”的要求,践行“四个零”和“六个不让”的服务标准,减少审批材料,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完成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年报87家,从业人员672人,资产总计2325万元,营业收入1408万元,营业利润总额311万元。新设立表演团体7家、新设立网吧1家,实现艺术类和体育类校外培训监管平台全流程监管41家。着力加强行政审批事项和信息的公开和公告,所有审批办结的事项及时在“双公示”网站上进行审批信息全流程公示。
(七)市场监管规范有序。全面强化对我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体育等领域执法监管,常态化开展“扫黄打非”、非法出版物、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农村演艺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700余家次,开展专项行动20余次,办理各类案件13起,其中已经办结12起,罚没款12343元,没收各类非法出版物80余册。通过持续的整治和积极预防,文化市场平稳有序。
二、存在不足与差距
(一)文旅资源开发和利用动力不足。项目谋划形式单一,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缺少有亮点、有特色的文旅企业,文旅资源未能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文化旅游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基层文体队伍数量不多,懂业务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缺失,缺乏具有较强号召力的文化骨干和专业体育教练员,造成艺术创作、体育事业发展后继乏力,精品不多。
三、2025年工作计划
(一)推动党建引领履职彰显新作为。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激发党员干部的创业勇气和责任担当。聚焦作风建设,持续正风肃纪,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到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持续深化党纪教育,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学习反腐倡廉教育读本和警示教育片,充分运用违纪违法干部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基地等开展警示教育,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强化警示震慑,推动以案示警,抓好以案促学,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培育和塑造行业清风正气,树立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文化旅游体育行业新形象。
(二)推动文化惠民活动续写新篇章。持续做强做实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送图书到基层等图书流动服务,扎实推进“送戏进万村”、“乡村村晚”、广场舞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深度挖掘五河优秀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应申尽申地将各类非遗文化列入县级非遗名录库,做好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全面调查我县文化、文物、旅游、体育资源,摸清底数,连点成线,绘制成图,为我县统筹推进文旅体事业发展提供依据。不断繁荣文艺创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打造更多人民群众满意的文艺作品。
(三)推动旅游事业发展创造新辉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文旅企业开发投资沱湖暨大巩山文旅项目,支持县文旅投资开发公司做好沱湖景区、大巩山森林公园、化明塘严氏墓申报长期国债、地方债资金项目,争取各类资金打造景区,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加强对外宣传交流。持续做好与宁波海曙区文旅交流合作,积极参加省市文旅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美食,继续办好文化旅游美食季系列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积极创建文旅品牌。结合和美乡村建设,指导有条件乡村积极创建精品主题村、特色美食村、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双微”示范点等旅游品牌。指导配合好沱湖乡大岗村民宿改建、醉沱湖度假村二期等项目建设。
(四)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加速推进体育设施的新建和改造,针对人口密度大、体育设施需求迫切的区域,优先安排建设,力争新增或升级一批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持续加强体育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带动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发挥各类体育协会作用,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深入挖掘体育产业巨大潜力,加强与体育企业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体育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延伸体育产业链,为五河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五)推动文化市场监管实现新突破。全力构建规范化标准化执法体系,不断提升执法办案能力,继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网络、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市场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监管,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扰乱文旅体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以营业性演出、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网吧、体育竞技等经营场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重点,按照“严、细、实”的原则,从细节和苗头抓起,抓小抓早,坚决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全县文旅体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六)推动文旅产业项目迈上新台阶。以“双招双引”为驱动,加快推进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建设,针对大巩山樵子涧一期文旅项目,积极配合五投集团、北京绿维文旅公司进一步完善详细规划设计及运行方案,开展地质勘探设计和测绘招标,全力以赴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积极谋划和招引10个有亮点、有后劲的文旅体项目,力争打造2个集人文康养研学为一体的精品旅游项目,申报建设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指导创建5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完成重点路段旅游标识牌全覆盖,争取文旅数字创意产业在全市县区排名中稳居前列。